13 London Road,
London, SE1 6JZ
020 7928 0276
info@lisaslaw.co.uk

新闻与见解

上周的家庭法案件中,我们提到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母亲,希望带着两个孩子回国探亲。由于她此前曾有隐瞒行程、阻碍另一方与孩子建立关系等行为,法院对她的风险评估上调,最终拒绝了她的申请。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另一个类似的孩子探亲案件《WO v RO(2017)》。不同的是,这位母亲并没有隐瞒行程,也未违反法院命令。但遗憾的是,法官连10天的回国假期都未批准。这是为什么???

 

 

W女士和R先生的故事

 

W女士来自中国,后来取得英国国籍。2001年,她来到英国留学,期间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R先生。R先生是英澳双重国籍,比W女士年长三十多岁。两人相识时,R先生已经有过一段婚姻,并育有五个成年子女,其中一些生活在澳大利亚。

 

两人认识不久后便确立了恋爱关系。但据说,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冲突不断,经常吵架,甚至演变成肢体冲突。争执不断,报警事件时有发生。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决定继续这段关系。2007年,二人结婚;2008年,大儿子D出生。但接下来的几年,这段关系持续动荡,不断上演新的“抓马”。

 

根据法院材料,2009年,两人分居,W女士带着儿子一度进入妇女庇护所。由于长期存在家暴指控,加上孩子曾从楼梯摔下,社工介入,将D列入儿童保护名单。此后,R先生多次申请法院禁止母亲带孩子回中国。

 

两人曾短暂和好。2011年,二儿子B出生,之后一家人还曾几次一起回中国探亲。但家庭关系依旧紧张不稳定,争吵与暴力行为似乎未曾停歇。2014年,因家庭医生担心这种环境影响孩子,家庭再次被转介至社工机构,两个孩子再次被列入保护名单。那年夏天,一家人前往澳大利亚(据称是考察移民可能性),年底R先生还单独带孩子前往澳大利亚度假。

 

2015年,两人关系彻底破裂,再次走入法律程序。

 

当时孩子由R先生照顾。W女士希望将孩子带回身边,便报警指控R先生在婚姻期间对她实施强奸与身体攻击。R先生被捕、取保,但警方最终未提出起诉。

 

此后,双方正式围绕孩子监护权展开法律争夺。

 

 

法院拉锯战

 

最初,R先生申请带孩子前往澳大利亚度假,甚至提出希望永久迁居。而W女士则申请法院禁止他带孩子离开英国。

 

法院委托社工进行评估,并设定母亲的探视安排。第一次社工报告指出,双方长期冲突已对孩子造成情绪伤害。虽然双方照顾能力都没有明显问题,但由于缺乏合作,社工认为不适合共享抚养。建议孩子继续由父亲照顾,母亲定期探望。

 

不久后,母亲提出离婚申请。但直到案件审理时,两人依旧法律上仍为夫妻。

 

2015年底,W女士提出每年可以带孩子回中国探亲三周,并表示愿意让R先生每年也带孩子去澳大利亚三周作为对等安排。R先生表示反对,并再次申请禁止母亲将孩子带出英国。法院决定审理此案,并要求提供更多材料,包括关于中国法律体系的专家意见。

 

与此同时,家庭冲突仍在升级。因W女士多次指控骚扰,R先生再度被捕,最终在法院承认两次骚扰行为,被判处12个月有条件释放。

 

社工随后提交的第二份报告指出,R先生的情绪状态明显恶化,过度专注于与母亲的矛盾,已影响到其以孩子为中心的抚养能力。因此建议改由母亲作为主要照顾者,父亲则维持定期过夜探视。

 

法院采纳了这一建议,但关于出国探亲的问题,争议仍在继续。W女士坚持推进探亲申请,表示希望每年带孩子回中国三周,主要是为了探望她的父亲(孩子的外公)。为打消疑虑,她提出可以使用英国护照出行,甚至愿意放弃中国国籍。她的父亲也表示愿意提供一笔1万英镑的经济担保。

 

但R先生坚决反对,担心她带孩子出国后不再返回英国。

 

案件进入最终审理阶段,法院需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中英之间没有儿童遣返协议、英国法院判决在中国不具备强制执行力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批准这样的出境旅行?

 

 

法院怎么判?

 

法院听取了中国法律专家和孩子监护人的意见后作出裁决。

 

法律专家明确表示,中国不是《海牙公约》签约国。也就是说,英国法院签发的儿童安置命令在中国无法强制执行。如果孩子未被带回,R先生只能在中国重新启动监护程序,结果无法保证。

 

孩子的独立监护人也承认前往中国具有文化价值,但认为目前“回不来的风险”依然存在,不宜批准旅行。

 

最终,高等法院法官Baker拒绝了W女士的申请。

 

法院总结了三个关键理由:

  • 存在“中等但不能忽视”的风险,母亲有可能不带孩子回英国;
  • 哪怕母亲愿意放弃国籍、外公愿意提供保证金,这些保障手段都不具备实际执行力;
  • 一旦孩子留在中国,后果将非常严重,包括:
  • 与父亲失去联系;
  • 离开熟悉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 被留在一个语言和文化都陌生的国家。

 

因此,尽管法院承认探亲确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孩子的安全与生活稳定始终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

 

 

丽莎评论

 

丽莎家庭法律师认为,这个判例为离异父母提供了四个重要提醒:

 

第一,非《海牙公约》国家,法院会高度警惕

只要目的地国家不是《海牙儿童归还公约》的成员国,英国法院就会进行异常严格的审查。任何与该国家的联系——无论是住房、财产、亲属,都会成为被重点审查的风险因素。

 

第二,保障措施必须具有实际法律效力

抵押金、护照声明、房产担保等措施,如果在目的地无法被强制执行,在法院看来意义非常有限。法院希望看到的是“可以落地”的机制,而这在非海牙国家往往难以实现。

 

第三,家长的诚信决定成败

在这类案件中,法院是否相信申请方的诚信,是关键因素。如果申请人曾有隐瞒、前后说法不一致或违反命令等情况,将严重影响成功率。

 

第四,孩子的利益永远排在首位

即使探亲有文化和情感价值,只要存在“回不来”的风险、与另一方关系被切断,或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法院倾向于优先保护孩子的稳定生活环境。

 

从上周的《F v M》到今天的《WO v RO》,两个案件情节不同,但传递出的法律信号高度一致:孩子可以出国旅行,但如果目的地不在“海牙框架”内,法院的审查将极其严格。

 

除非家长能证明“回不来的风险极低”且“保障手段真实有效”,否则获批的可能性非常小。

 

我们的建议是:如果您确有充分理由希望带孩子短期出境(比如回国探亲),最好的方式仍然是和另一方积极沟通、达成一致,并签署书面协议。

 

本篇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正在离婚或者对离婚财产/孩子安排有疑问,欢迎随时咨询我们丽莎律师行。我们的家庭法律团队可以为您提供专业、务实的法律建议。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如果您曾在英国买过火车票,可能注意到,当乘坐的班次发生延误时,可以根据政府提供的赔偿计划申请一定金额的补偿,金额取决于列车延误的时间。这一原本旨在保障乘客权益的制度,却被两名中国留学生当作牟利工具!

 

据了解,两人利用了系统漏洞,从中获得十多万英镑赔偿!最终因欺诈罪被判入狱。

 

 

诈骗总金额超15万英镑,终被判

 

根据《每日邮报》报道,26岁的刘某和25岁的余某在英国西约克郡利兹同住一间学生公寓。两人同为留学生,来自中国。

 

他们在校期间意外发现了英国“国家延误赔偿计划(Delay Repay Scheme)” 中的一个系统漏洞,由此策划并实施了一场持续两年的诈骗。

 

根据英国国家延误赔偿计划,乘客若遇火车延误,可向铁路公司申请赔偿。然而,该系统并不会自动核查乘客是否已经退票。

 

刘某和余某正是利用了这一漏洞:他们先申请退还车票,假装取消行程;随后,当相同班次的火车延误时,他们再以乘客身份申请延误赔偿,从而骗取双重退款。

 

为掩盖行踪并扩大收益,在两人合作期间,他们花费心思精心设计操作流程。根据媒体报道,他们提前研究全国范围内常出现晚点的列车服务,提前购票以“锁定目标”;注册了多达16个虚构身份,开设多个银行账户,用于接收非法所得。

 

警方在调查中发现,他们甚至使用了一部可容纳20张SIM卡的手机适配器,以便同时操控不同号码申请赔偿,使骗局看起来像是来自不同人的合法请求。

 

该诈骗最初由铁路公司CrossCountry Trains发现,但随后多家铁路运营商也受到影响。经过调查,警方确认两人自2021年起便开始实施此计划,至案发时共非法获利约156,743英镑:其中,刘某获利141,031英镑,余某获利15,712英镑。

 

英国交通警察最终在利兹将两人逮捕。两人被捕后拒绝评论,但在庭审中均承认“串谋诈骗”和“持有犯罪所得”的罪名。

 

法庭获悉,刘某此前无犯罪记录,曾在利兹大学攻读一年制课程,此前还申请过伯明翰大学的高级计算机科学专业。余某同样无犯罪前科,当时正在利兹大学修读英语教学课程。

 

在量刑阶段,刘某的辩护律师贾斯汀·麦克林托克为其求情,称刘某“将终生背负悔恨与羞耻”,并表示“他的性格中有许多积极的面,不应被这次犯罪完全掩盖”。律师还补充,刘某希望服刑后回国与家人团聚。

 

最终,法官霍华德·克劳森作出判决:刘某因诈骗及相关罪名被判处30个月监禁;余某被判17周监禁。由于余某在审判前已被羁押,其刑期基本等同于服满,几乎没有被减轻。

 

法官在宣判时指出:“你们发现了系统中的漏洞,却选择了滥用它。这不仅涉及伪造身份,还包括复杂的技术手段与多重账户操作,以掩盖你们是欺诈的幕后主使。”

 

 

丽莎评论

 

根据媒体公开的资料,我们可以判断两位留学生所涉及的罪名。根据英国《2006年欺诈法案》(Fraud Act 2006),刘某和余某触犯了欺诈罪(Fraud by False Representation)。该罪名指个人通过虚假陈述(false representation)以获取经济利益或使他人蒙受损失。在本案中,刘某和余某明知自己已申请退票,却再次假装为合法乘客申请“延误赔偿”,构成了虚假陈述以骗取金钱的行为。

 

此外,根据《2002年犯罪所得法》(Proceeds of Crime Act 2002),两人还触犯了持有犯罪所得罪(Possession of Criminal Property)。该罪名是指明知或怀疑财产来源于犯罪活动,却仍然持有、使用或转移该财产。在本案中,两人将骗取的钱款存入多个账户,并利用虚假身份掩盖来源,这正属于持有犯罪所得的情形。

 

案件中还存在串谋诈骗(Conspiracy to Defraud)的成分,即两人或多人通过不诚实手段达成协议,意图剥夺他人合法权益,无论是其现有的、应得的或可能获得的权益,抑或损害其财产权益。根据普通法原则(Common Law Offence),这是严重的刑事罪行,通常会判处监禁——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罚金无上限。

 

 

根据英格兰和威尔士相关法律,欺诈罪的最高刑期可达10年监禁。在审判过程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来做决定:

 

  • 欺诈金额(本案高达15万英镑以上);
  • 犯罪持续时间(约两年);
  • 犯罪手段的复杂程度(多账户、多身份、技术掩盖);
  • 是否具有悔意与认罪态度;
  • 是否为初犯。

 

本案对公众尤其是留学生群体具有警示意义。不要以为在英国利用系统漏洞骗取钱财只是“小聪明”,事实上,这属于刑事欺诈。首先,英国对金融与交通系统中的欺诈行为实行“零容忍”政策。英国的火车票、学生贷款、税务及福利系统均设有严格的后台审查机制,即使是几次小额诈骗,也会被视为刑事犯罪。

 

此外,一旦被定罪,个人的犯罪记录将永久留存,并会严重影响签证续签、移民申请及求职背景调查(尤其是在金融、教育或公务等领域)。英国的犯罪记录系统与国际司法体系互通,这意味着,即使回国后,个人仍可能因该记录而受到影响。

 

对于在英留学生而言,若因经济压力或贪图便利而铤而走险,最终可能面临的不仅是学业中断和前途尽毁,更可能失去自由。英国法律环境严肃,任何试图利用系统漏洞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追究。

 

好了,本期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在英国遇到任何法律问题,请进一步联系丽莎律师行,我们的专业律师可以为您提供建议。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各位莎粉周五好,欢迎点击《丽莎商法快讯》,本周需要重点关注的英国商业、商法信息有:

  • 英国通胀终于维持“稳定”,但“松一口气”还太早
  • 通胀为何如此顽固?全怪政府?
  • 借得多、花得快、还得慢——英国政府借款创5年新高
  • 自媒体宣扬“逃税方案”,伦敦学生被判刑
  • 网络银行Monzo因风控问题被罚2109万镑
  • 两姐妹借“企业救援”玩虚假破产,七年禁任公司董事

 

 

→英国通胀终于维持“稳定”,但“松一口气”还太早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英国通胀似乎有初步降温的迹象。

 

尽管9月整体通胀率仍维持在3.8%,连续第三个月没有变化,但这一数据低于英格兰央行原本预期的4%。也就是说,尽管通胀没有明显地下降,但是起码现在维持稳定,不再继续推升了。

 

其中,9月食品和非酒精饮品的通胀率降至4.5%(8月为5.1%)。食品和非酒精饮料的整体价格实际上下降了0.2%,这是16个月以来的首次下降。蔬菜、牛奶、面包、谷物、鱼类等价格略有回落。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生活成本真的下降了。价格依旧在涨,只是涨得没那么快。红肉、咖啡、巧克力等商品的价格仍在走高。

 

总体来看,英国的通胀率依然远高于英格兰央行2%的目标。尽管通胀没有进一步抬升会带来一丝安慰,但对多数家庭而言,超市账单仍旧沉重。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通常会以9月的通胀数据作为次年养老金调整的基准(三重锁定),这意味着明年英国养老金可能至少上涨3.8%。眼下的通胀或许正在降温,但人们的钱包,还没有真正暖起来。

 

→通胀为何如此顽固?全怪政府?

 

虽然2022年时英国高达11.1%的通胀高峰已经过去,但英国当前仍在与通胀抗争,已经演变成一场“持久战”。

 

上文虽然说到,英国通胀连续3个月稳定在3.8%,看似有保持稳定,不再提升的迹象,但这也远远高于英格兰央行2%的目标,也高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这意味着借贷成本还得维持在高位,而普通家庭的钱包,依然难有喘息。

 

究竟是什么让英国的通胀如此顽固?一大原因是工资上涨。疫情后劳动力短缺、最低工资上调以及雇主税负增加,都推高了企业成本。而政府主导的价格调整,如公交票价、污水费、车辆税、甚至私立学校增值税,也让生活成本不断攀升。若剔除这些政策性涨价,英国8月的通胀数据其实可能只有2.9%。

 

此外,食品价格同样居高不下。超市称包装税、国民保险NI缴费增加和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是主因。英国央行担心的是,人们一旦习惯“价格总是往上走”,这种心理会反过来让通胀更难下降。

 

通胀不仅影响日常生活,也拖慢经济增长——工资涨幅赶不上物价,消费力疲软,连政府债务成本都被抬高。英格兰央行预计要到2027年中,通胀才可能回到2%的理想区间。也就是说,英国通胀的“持久战”还远未结束。

 

 

→借得多、花得快、还得慢——英国政府借款创5年新高

 

根据报道,英国政府9月的借款额达到202亿英镑,是过去五年来同期最高水平。

 

这个数字意味着政府花的钱比收上来的税多了整整160亿英镑。虽然略低于分析师预期,但仍高于官方财政预测机构(OBR)年初设想的水平。英国财相雷切尔·里夫斯(Rachel Reeves)的压力可想而知。

 

具体来看:英国财政账面上税收的确增加了,这主要得益于雇主国民保险缴费的上调;然而,花销却变得更多了,政府不仅要支付更高的工资,还要应对通胀推高的日常运营开支和福利支出。除此之外,债务利息支出就高达97亿英镑,比去年多出近40%。

 

如今,英国公共债务占GDP的95.3%,已接近上世纪60年代的高位。

 

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是:钱从哪来?外界普遍预计下个月的预算案中,财相里夫斯不得不提高税收以填补财政缺口。有经济学家甚至预测,政府可能需要筹集多达270亿英镑,而“家庭纳税人将成为主要承担者”。

 

虽然从宏观角度来看,英国的长期借贷成本略有下降,但财政“紧箍咒”仍未松开。政府一边宣称要削减债务、投资公共服务,另一边又在为增长乏力、支出上升和选民信任焦虑。因此,很多人都在等待下个月末将会发布的秋季预算案,看财相到底能够拿出怎样的方案。

 

→自媒体宣扬“逃税方案”,伦敦学生被判刑

 

现在有不少个人或自媒体为了博取流量和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如何偷税漏税”的内容。这看似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实则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英国税务海关总署(HMRC)近日公布首例因在社交平台上鼓动税务欺诈而被定罪的案件。年仅21岁的伦敦学生哈比布·阿贾加(Habeeb Ajaga)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发布内容,教人如何攻击增值税系统(VAT),结果自己成了法律的“活教材”。

 

其实,HMRC早在2022年就关闭了他第一个账号,但哈比布·阿贾加不以为意,2023年又开了第二个继续作案。经过网络犯罪调查人员的追踪,他最终在2024年被传唤问讯。今年10月,南华克刑事法院判处他16个月监禁,缓刑两年。

 

丽莎提醒大家:社交平台不是法外之地。哪怕只是“分享技巧”或“开玩笑式教学”,只要触碰到教唆他人犯罪的红线,就可能面临刑事指控。对于纳税人来说,大多数情况下网络中那些看似“快速致富”的税务窍门,多半都藏着陷阱,请您仔细甄别。如果您有任何关于税务的问题,欢迎随时咨询丽莎会计行。

 

 

→网络银行Monzo因风控问题被罚2109万镑

 

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近日对网络银行Monzo开出2109万英镑罚单,原因是在2018年10月至2022年6月期间,Monzo未能建立和维护足够的反洗钱(AML)系统和控制措施。FCA认为Monzo在客户尽职调查、风险评估、交易监控等环节存在系统性漏洞,高风险客户管理不力,甚至允许政治敏感人物在未审核前开户交易。

 

对于很多个人和企业来说,网络银行的审核的确更加快速和方便,然而正是这种快速也增加了一定的风险。在调查中,FCA就发现4,000个重复账户、虚假地址及大量高风险客户未被妥善识别。

 

对于使用网络银行的商家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风险。丽莎建议您在可行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英国的高街银行(指在英国街道上较为常见的传统银行),尽管开户流程繁琐,等待时间较长,但风险相对来说更低。

 

如果您在与银行打交道时遇到问题,比如钱款被冻结,账户被查封等,欢迎您随时联系丽莎诉讼部,我们专业的诉讼律师会为您出谋划策。

 

→两姐妹借“企业救援”玩虚假破产,七年禁任公司董事

 

根据破产管理局(The Insolvency Service)的公告:Karen Mortimer和Joanna Seawright因为参与Atherton公司救援计划而被禁任公司董事七年。

 

所谓“企业救援”计划,原本是帮助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避免破产,但她们利用这一机制规避法律,操作手法涉及138家公司,总债务超过6700万英镑,资产总计超过4200万英镑。

 

表面上,这些公司被报为无资产、濒临破产,但实际上Mortimer和Seawright并未核实财务状况,也未调查资产流向。她们通过自己控制的GPA KLM Ltd和Summers & May Ltd接管公司,却没有将资产转移或妥善管理,而是等待公司被注销或由债权人申请清盘。

 

在整个过程中,她们没有尽到公司董事应有的职责,完全依赖Atherton及前任公司董事提供的信息。Mortimer甚至在2023至2024年间成为138家公司的唯一董事,Seawright负责其中31家公司,所有公司在转入她们控制的关联公司后并未继续运营,资产在破产报告中“消失”,意味着她们有机会从中谋取经济利益。

 

这直接助长了企业“虚假破产”的行为,让很多人认为公司能够随时选择破产,债务即可直接消散。她们的七年禁令禁止她们在未经法院许可的情况下参与公司设立、推广或管理。

 

丽莎提醒您,如果想要关闭公司,请咨询专业的会计和律师团队,这能帮助您识别风险,合规地将公司关闭。如您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丽莎商法部。

 

 

好的,本周的《丽莎商法快讯》就先说到这里。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英国公司法、英国跨境电商方面的问题,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可以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欢迎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莎粉们周四好!丽莎为大家整理了近期值得关注的英国移民快讯,本篇将涵盖的重点移民讯息有以下:

  • 雇主注意:企业担保签证成本再上调
  • “临时短缺清单”新进展:MAC开启第二阶段职业评估
  • 新研究:英国移民制度让两性薪酬差距缩小
  • “积分入籍”要来了?英国公民申请或将更难

 

 

→雇主注意:企业担保签证成本再上调

 

在上周的《丽莎移民快讯》中,丽莎和各位莎粉分享了英国内政部最新发布的《移民规则变更声明:HC 1333》,点击这里查看。

 

其中,丽莎就和大家提到英国未来还会继续提高有关商业移民方面的费用。

 

具体来说,根据《2025年移民技能附加费(修订)条例草案》(Immigration Skills Charge (Amendment) Regulations 2025),自2025年12月16日起,移民技能附加费(Immigration Skills Charge, ISC)将上调32%。这是自该费用在2017年设立以来的首次上调。

 

英国政府表示:此次调整主要是为了反映通货膨胀的累积影响,同时为英国本地技能培训提供资金支持。该费用必须由赞助技术工人(Skilled Worker)的雇主支付,不得转嫁给雇员。

 

值得注意的是,新条例还将更新部分职业分类代码(SOC 2020),增加一些免征ISC的职业类别,如2162(其他研究人员);2463(神职人员);3431(体育运动员);3432(体育教练和官员)等。这意味着部分岗位在担保时可能享有费用豁免。

 

与此同时,内政部也宣布上调签证担保相关的加急处理费用:自2025年10月21日起,担保许可(CoS)申请的优先服务费将从500英镑上调至750英镑;而“工作签证”或“临时工签证”担保方提交的加急管理请求费用则从200英镑增至350英镑。

 

整体来看,这一系列调整意味着雇主的签证合规成本将明显上升。政府能够在提高财政收入的同时,减少英国雇主对海外劳动力的需求。企业若有长期用工计划,丽莎建议尽早评估预算、提前申请担保或续签,以降低新费率生效后的财务压力。如您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丽莎移民部。

 

→“临时短缺清单”新进展:MAC开启第二阶段职业评估

 

近日,英国移民咨询委员会(MAC)发布了关于“临时短缺清单”(Temporary Shortage List, TSL)的最新进展报告,并正式启动第二阶段的评估征集。

 

TSL 其实是在2025年7月政府改革技术签证制度后引入的新机制,取代原有的“移民薪资清单”(Immigration Salary List, ISL)。简单来说,TSL其实是给那些未达到新技能或薪资门槛、但对英国关键产业和基础设施至关重要的中等技能岗位(RQF 3-5级)提供临时的签证通道。

 

根据MAC的阶段性报告,目前已有82个职业被列为“潜在关键岗位”,其中45个仅位于临时短缺清单TSL上,6个仅在原来的ISL上,另有5个同时出现在两份清单中。

 

MAC建议:这些职业的纳入期限以3年为默认周期,最长不超过5年,并鼓励雇员在英国境内提升技能、转入更高级别岗位。

 

进入咨询的第二阶段后,MAC将通过公开征集行业和政府的具体数据,重点审查各职业的“岗位计划”:包括技能发展策略、与就业部门合作的本地劳动力计划,以及防止外籍劳工受剥削的措施。

 

此次征集仅限于第一阶段通过审查的职业,提交截止日期为2026年2月2日。MAC强调,这一阶段的目标不仅是确定最终列入TSL的职业,更是推动行业、政府与雇主共同制定可持续的劳动力方案,为英国长期的人才政策奠定基础。

 

 

→新研究:英国移民制度让两性薪酬差距缩小

 

英国移民政策在条文上看似“性别中立”,但一份由牛津大学英国移民观察站(Migration Observatory)发布的最新研究表明:英国移民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对男女移民群体产生了显著不同的影响。

 

研究发现,这种差异并非源于政策文字本身(无政策性歧视),而是由男女在签证路径选择、职业类型及家庭角色上的不同所造成的。

 

数据显示,女性移民主要集中在伴侣签证、健康与护理类签证及人道主义签证类别中,而男性则更常见于“非护理类技术工人签证”、季节性工作签证以及庇护申请路线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工人签证”群体中,男女薪酬差距明显小于英国整体劳动力市场,部分原因是女性签证持有人平均收入高于英国本地女性劳动者。换句话说,由于技术工签的工签门槛薪资要求,使得不论男女都需要达到一定标准,这进而缩小了两性薪酬差距。

 

不过,由于近期的政策变化,例如禁止学生与护理签证持有人携带家属、以及提高伴侣签证收入门槛等,对女性的影响更为突出。这些调整在无意间增加了女性申请和维持合法居留的难度。

 

总体来看,移民群体中的女性更倾向于通过伴侣或工作签证长期定居英国,而男性则更常独自移民,其中很多是来自非法入境的小船移民。牛津大学英国移民观察站最后呼吁英国在未来制定移民政策时,应更加关注性别影响评估,避免“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中的结构性差异。

 

 

→“积分入籍”要来了?英国公民申请或将更难

 

英国政府正计划在即将出台的《移民白皮书》改革中,引入一项“积分制入籍”(earned citizenship)制度,让部分人获得英国公民身份的路径变得更具挑战性。未来,申请者除了满足现有条件外,还可能需要通过一个基于“贡献”计算的积分测试,类似于技术移民的评分体系。

 

根据目前披露的方案,这项新制度将与“积分制永居”(earned settlement)相类似,允许那些在英国“贡献较大”的人(例如高技能岗位或特定公共服务领域)缩短入籍等待期。相反,若出现不合规行为,获批时间可能被延后,严重者甚至会被拒绝。

 

当前,未来可能发生的永居制度变化(工签5年永居变为10年)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积分制入籍”尚未被充分讨论。

 

丽莎认为未来可能的情况是:即使你在现行规则下符合入籍条件,未来仍可能被要求在入籍阶段通过积分测试。这项新制度还可能影响部分儿童的入籍注册,尤其当评估涉及父母公民身份时。

 

由于该计划需要修改主要立法,正式生效尚需时日,但政府预计将在今年内启动公众咨询。如果你目前已符合英国入籍条件,现在申请可能比“积分时代”更有优势。

 

毕竟,拿到英国护照不仅能避免长期居留身份的反复审查,也能带来更多政治权利、旅行便利及身份保障。在政策收紧前尽早行动,或许是较稳妥的选择。当然,这也需要您考虑您个人的移民计划,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是需要任何帮助,欢迎随时联系丽莎移民部。

 

 

好了,本期的《丽莎移民快讯》就到这里。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你签过的雇佣合同,真的“安全”吗?

 

工资、工时、职位这些当然重要,但很多老板和员工都忽略了一些关键细节。比如,有没有写清试用期?有没有保密条款?解雇的时候要提前多久通知?

 

这些条款,看似不起眼,却可能决定一个企业能不能在风险来临时“稳住”。有些人因为合同写得太简单,最后花了好几个月、上千英镑去处理纠纷。

 

那到底一份合格的雇佣合同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哪些“隐藏条款”才是真正保护企业和员工的关键?

 

点击下方视频,看英国律师怎么说。别等出问题时才发现,合同早就留下了“坑”。

 

《工资、工时、假期写清楚就够了吗?也许你漏掉的,才是关键!》

 

莎粉们喜欢我们的影片吗?之后,丽莎还会继续以简单平易的方式,和大家科普更多英国法律信息。

 

想要学习更多,记得关注我们!

 

丽莎还要提醒,所有我们制作的视频,都会同步发布在丽莎的官方YouTube平台。如果想要观看更多丽莎视频,可以关注我们(丽莎律师行)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mpxpJNXwSfgy7_z6ljKmg

 

我们也有英文版YouTube(Lisa’s Law Solicitor):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3MHpkVaHm6EsGunDg1xUpQ

 

如果对于视频内容,英国法律的更多方面,还有任何疑问,都可以直接咨询丽莎律师行。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父母去世,对任何孩子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除了悲痛之外,子女还必须冷静应对一系列身后事务。而就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如果你突然发现——父母在外还有一个“秘密家庭”,而对方此刻正打算和你一起“平分”遗产,这种打击更加难受。

 

这不是电视剧的狗血剧情,而是真实发生在英国的一起案件。

 

三名子女在父母相继去世后意外得知,父亲竟在外维持着一段长达数十年的秘密关系,并育有两个孩子。如今,这两个私生子女出现,要求平分父亲的遗产。三兄妹震惊之下,选择将对方告上法庭……

 

 

故事背景

 

2020年年底,83岁的迈克尔·吉默(Michael Gymer)去世了。而就在六个月前,他的妻子朱莉(Julie)也因病去世,享年81岁。

 

父母相继离世,本来就是一件很难过的事情了。但对他们的三个孩子——雪莱(Shelley)、格雷戈里(Gregory)和李(Lee)来说,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事情是这样的,父母去世前都均未留下遗嘱。按照法律规定,其46.1万英镑的遗产将由他们三个孩子平分。

 

然而,当他们准备想要处理遗产的问题时却震惊发现,父亲竟然在几十年的婚姻中一直过着双重生活,他还在外面有一家家庭——一个名叫贝弗利·马登(Beverley Madden)的女情人。

 

此外,他还和这位情人育有两个孩子:32岁的夏洛特( Charlotte Gymer)和29岁的约瑟夫(Joseph Gymer)。而他们的母亲朱莉对此一无所知。

 

也就是说,如果照英国法律,在无遗嘱的情况下,父母的遗产要在这五个孩子平分。那么,朱莉一生的积蓄,最终要被她丈夫的私生子女分走一大部分。

 

这让朱莉的三个孩子完全无法接受。这件事的曝光,彻底改变了他们对家庭的认知,也引发了一场围绕父亲46.1万英镑遗产的法律大战。

 

 

妈妈的遗产,为什么要给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

 

法庭证据显示,迈克尔从1992年就开始这段婚外情,维持了近三十年。

 

朱莉对此完全不知情。她虽然没有留下遗嘱,但她的孩子们坚信,母亲如果知道真相,绝不会愿意让父亲的私生子女继承她的财产。于是,格雷戈里和李要求从父亲的遗产中划出母亲原本的份额,只由他们三人继承。

 

然而,法庭上,父亲的这位情人贝弗利声称,朱莉其实早在1998年就知道迈克尔有外遇了。她的儿子约瑟夫也站出来作证,说他认为朱莉“并不介意”父亲在外的孩子继承她的部分财产。

 

这番说法立刻遭到朱莉三位子女的律师反驳:“你真的认为,一个女人会不在意自己所有的财产被丈夫的私生子继承?而且你拿不出任何证据。”

 

律师直言这完全是“胡说八道”。此外,他们还提出证据证实:朱莉的三个孩子在父母年老时承担了照料责任,他们本应获得更合理的遗产安排。

 

法院经过三天庭审,最终做出了判决:迈克尔的遗产将扣除约17万英镑,这笔钱视作朱莉应得的财产,由她的儿子格雷戈里和李各得一半(每人约8.5万英镑)。剩下的遗产再由五个子女平均分配。

 

总之,格雷戈里和李总共各自获得了约14.3万英镑,而其他三位子女(包括夏洛特和约瑟夫)分到约5.8万英镑。

 

法官在判决中指出,所有孩子其实都是父亲“制造的混乱”的无辜受害者。而格雷戈里和李之所以比姐姐雪莱获得更多,是因为他们的财务状况更紧张,也曾在父母年老时承担了照顾责任。

 

 

丽莎评论

 

根据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法律,如果一个人去世时没有遗嘱,其遗产将按照法定继承顺序自动分配,例如:

 

  • 已婚者:配偶或民事伴侣优先继承大部分(有金额上限),剩余部分由子女平分。
  • 未婚者或配偶已去世:遗产由子女平均继承。
  • 没有子女的:依次由父母、兄弟姐妹、甥侄等继承。
  • 无直系亲属的:遗产最终可能归国家所有(bona vacantia)。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法律并不区分“合法子女”和“私生子女”,只要确认有亲子关系,就拥有同等继承权。这也就是本案中私生子女能够平分父亲遗产的法律基础。

 

所以,本篇故事再次提醒我们,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写遗嘱可能是避免此类家庭纠纷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虽然我们也能理解,考虑到死者长期过着双重生活且充满隐瞒,他可能是故意选择不向任何人——包括律师——透露真相,所以没有立遗嘱也并不令人意外。

 

但是,从结果可以看到——没有遗嘱,无疑为后续的解释和诉讼留下了空间,而这些纠纷的解决往往要耗费数万英镑的法律费用。这完全影响了双方。

 

如果死者当初可以好好和家人坦白,并且委托专业律师提供法律建议,拟定一份明确的遗嘱,清楚表达他是否希望子女继承其遗产,是否有人应被排除在外,并尽可能附上一封意愿说明信解释其决定,这本可以帮助子女及其顾问在诉讼发生前更理性地判断,避免情感和经济上的双重创伤。

 

 

本篇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正在考虑起草遗嘱,或者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遗产继承相关法律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咨询我们丽莎律师行。我们的家庭法律团队可以为您提供专业、务实的法律建议。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在英格兰Hampshire郡一条房价动辄百万英镑的“百万富翁街”上,本该是安度晚年的退休老人们,没有选择喂喂鸟修剪修剪树木的安静生活,而是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邻里纠纷。

 

据说,这场争执持续了将近九年,从一开始关于小道使用权的分歧,最终升级为指控骚扰、肢体冲突,甚至有人称对方朝花园开了枪!

 

 

是什么问题让邻居开枪?

 

这场邻里纷争发生在英格兰Hampshire郡东部的Farther Common,一个僻静的私人社区,房价动辄上百万英镑,常被媒体称作“英国富有的街区之一”。

 

故事主角分别是84岁的林业大亨伊冯娜·海耶斯(Yvonne Hayes),以及她的邻居——彼得·奥弗顿(Peter Overton)夫妇和伊恩·布罗德里克(Ian Brodrick)。

 

Farther Common 是一处僻静的私人飞地,这里的房屋售价超过 100 万英镑,但 84 岁的林业大亨 Yvonne Hayes与邻居之间的激烈争执打破了这里的平静。

 

据媒体报道,Yvonne在当地购入房产并居住了长达65年。早年间,她和几位邻居曾是朋友,也一度有过商业上的合作。

 

但从2016年起,一条穿过林地的小道成了分歧的起点。双方围绕这条小道的使用权,关系迅速恶化,矛盾不断升级。

 

其实事情起初并不复杂。如果能坐下来好好聊聊,看看能不能通过正式途径来处理通行权问题,或许这场纷争早就可以结束了。

 

但现实是,双方的关系很快走向崩裂,最终彻底反目。

 

究竟是哪一方不愿意沟通,我们不得而知。但据Yvonne所说,她在过去几年中多次遭到邻居的肢体攻击。

 

早在2018年,她就曾指控邻居Ian在一次冲突中将她打倒并踢她。到了2023年除夕夜,她称Peter从背后推了她一把,将她摔倒在地,并踢向她的腹股沟。

 

64 岁的伊恩·布罗德里克 (Ian Brodrick),海耶斯夫人指控他在 2018 年的一次冲突中将她击倒并踢她

 

“从那以后,我像个囚犯一样困在家里,不敢随便出门。”

 

2024年3月,她又称遭到Peter攻击。“他挥动手臂猛地击打我的后脑勺,我整个人摔倒在地,眼镜被甩到树篱里,两天后才找到。”

 

“我当时跪在地上,试图用手撑住身体,结果手腕还扭伤了,后来不得不去医院做脑部扫描。”

 

除了肢体冲突外,Yvonne还声称她本人以及她创办的海耶斯林业有限公司,长期遭到“恐吓行为”,包括收到数百封敌意电子邮件,甚至有人指控她“射杀野生动物”。

 

74 岁的伊芙琳·奥弗顿 (Evelyn Overton) 是她的丈夫,他被指控将海耶斯夫人推倒在地,踢她的腹股沟,并在她的花园上开枪

 

她的律师罗德里克·摩尔在庭上表示:“Yvonne是一位生活在恐惧之中的84岁寡妇,每天都心惊胆战。”

 

不过,邻居一方坚决否认所有指控。Peter的律师反驳称:

 

“Peter是一位拄着拐杖、行动迟缓的76岁残疾老人,根本无力实施这些所谓的攻击。”

 

他们反过来指责Yvonne才是那个“擅长操控、心机深沉的骗子”,称这些指控不过是她在土地纠纷中争取优势的手段之一。

 

尽管双方争议激烈,法院最终还是依据《防止骚扰法》,对Peter签发了临时禁令。不过,Yvonne针对Ian的禁令申请则被驳回。

 

法官指出:

 

“有确凿证据表明,Peter曾对Yvonne实施骚扰和人身攻击,并可能在她家花园附近开猎枪,目的是制造恐慌。可以推测,开枪是他的一种‘传递信息’方式,意图让她感到恐惧。”

 

据悉,这场关于通行权与边界的纠纷预计将于明年正式开庭。但法官已明确表示,更希望双方能在庭外达成协议:

 

“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类似案件。为了几米边界,双方耗费数十万英镑,最后无论谁赢,结局都是两败俱伤。”

 

截至发稿前,两位老人仍未达成和解,看来这场“林地战争”最终还是得在法庭上分出胜负。

 

 

丽莎评论

 

本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邻里纠纷。最初只是关于一条林地小道的使用权之争,后来却演变成了持续多年的敌对冲突,甚至有人朝对方的花园开枪。这种事态的发展,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根据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法律,这类涉及林地小道的纠纷,通常围绕所谓的“通行权”(Right of Way)展开。所谓通行权,是一种地役权(Easement),允许某人在不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使用他人土地上的一部分(例如小道)进行通行。这种权利的存在与否,往往就是争议的核心。

 

合法获得通行权的几种方式:

 

明示通行权(Express Easement)

 

指通过书面合同明确写入地契,例如在房产交易中写明邻居可以使用某条路径。

 

默示通行权(Implied  Easement)

 

虽未明确写进契约,但由于土地使用的实际需求或以往习惯,有时会被推定存在。

 

习惯性通行权(Prescriptive  Easement)

 

如果某人持续、不间断地使用一条路径超过20年,而且未曾获得许可,也未遭到反对,那么这种使用可能形成一种合法的习惯性通行权。

 

媒体报道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这起案件中,争议路径的具体法律依据。但在实践中,这类纠纷往往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 通行权是否真实存在?对方是否真的拥有这条小道的合法通行权?
  • 使用方式是否合法?比如路径原本只允许步行,是否被擅自用于车辆通行?
  • 是否存在干扰?土地所有者是否通过设置障碍、围栏等方式非法限制通行?
  • 是否存在滥用或骚扰行为?比如通行者是否在使用路径时干扰他人、造成破坏,甚至恐吓或攻击邻居?

 

通常来说,这类纠纷的一般处理途径:

 

1.协商或调解

 

通常是首选方式。很多邻里纠纷,通过冷静沟通或第三方调解是可以解决的。

 

2.律师介入

 

若协商失败,律师往往会先查阅土地登记记录,看契约中是否载明通行权,并代表客户发送律师函与对方交涉。

 

3.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争议升级到法庭层面,法院将判断通行权是否成立、是否被干扰,以及当事人是否构成侵权或骚扰。

 

法院一旦介入,可能作出如下判决:

  • 确认通行权是否成立;
  • 发出禁止令(injunction),制止一方继续干扰他人通行;
  • 要求赔偿损失;
  • 如果涉及严重的恐吓、攻击或跟踪行为,还可依据《防止骚扰法》(Protection from Harassment Act 1997)采取措施。

 

关于《防止骚扰法》和骚扰令:

在本案中,法院依据《防止骚扰法》第3条,向一方当事人签发了临时禁令。这种禁令常用于邻里关系已严重恶化的案件中,防止事态继续升级。

 

骚扰令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

  • 禁止继续进行骚扰行为;
  • 禁止靠近申请人;
  • 禁止发送威胁、恐吓或敌意言论(包括电子邮件、短信等);
  • 禁止任何可能引起对方恐惧或不安的行为。

 

法院是否签发骚扰令,一般会考虑:

  • 行为是否具有持续性(通常需有两次以上);
  • 这些行为是否可能引起他人合理的恐惧或心理压力;
  • 行为人是否明知会造成困扰仍继续;
  • 是否已经尝试过其他解决办法(如协商、调解)但无效。

 

在本案中,法院认为Peter一方存在多起值得进一步审理的骚扰行为,包括推搡、击打、发邮件、甚至开枪。因此签发了临时禁令。虽然法院尚未就边界权属作出最终裁定,但这些行为已经引发了法律上的骚扰程序。

 

 

那么,骚扰令会影响边界争议的裁决吗?

 

从法律上讲,骚扰令和边界权属是两个独立的问题。骚扰令不会直接决定谁拥有小道或谁有通行权。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可能产生一些间接影响:

 

影响证人可信度:如果一方当事人被法院认定存在骚扰行为,即使只是临时认定,法官在评估双方证词时可能对其言辞持保留态度——也就是说,对个人的印象打折扣了。

 

影响使用状态:若一方因骚扰令被限制靠近路径,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路径的继续使用,这在长远上也可能改变法院对“使用权”实际状态的判断。

 

英国土地法强调,在很多边界或地役权案件中,法院不仅考虑合同与登记,还会考虑当事人的行为、公平性以及最终解决能否带来长远安宁。

 

总是,邻里之间难免会出现摩擦,但像本案这样因边界小道争执而持续九年,最终发展成彼此仇视、报警、起诉甚至开枪,是非常令人惋惜的。我们建议所有面对邻里纠纷的当事人,一定要保持冷静,尽量通过协商、法律咨询和专业调解解决问题。不要冲动、不要情绪化、不要让小小的土地争端演变成无法挽回的人身伤害与法律后果。即便您是对的一方,若采取强硬手段行事,最终仍可能败诉。

 

好了,本期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在英国遇到纠纷,请进一步联系丽莎律师行,我们诉讼部门律师可以为您提供专业建议。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在英国,近年来生活成本危机愈演愈烈。房租飙升、物价高企、能源账单也是水涨船高,许多人为了多赚一点收入,不得不接下第二份甚至第三份工作。

 

但你知道吗?如果你打两份工太拼命,不仅可能违反法律,甚至可能因此被解雇——而且是“合法”的!

 

最近,一起由英国就业法庭(Employment Tribunal)审理的案件,就揭示了这种看似“勤奋”的背后,可能隐藏的法律风险。丽莎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

 

 

清洁工的“双职人生”:白天黑夜连轴转的秘密

 

本案的主人公A是一名普通的清洁工,她原本在一家清洁公司工作。

 

后来,随着客户合同的变更,A的雇佣关系通过《企业转让(保护雇员)条例》(即 TUPE transfer)被转移到了新的雇主名下。

 

起初,一切似乎没有问题。她依旧保留了自己原来的清洁岗位——白天在一个办公楼打扫。然而,她同时也在同一家公司的另一个项目里,兼职做着夜班清洁的工作。

 

这是很多人的生活现状:白天一份工,晚上又一份工,两个岗位、两个地点。不过对于A来说,她的两份工都是同一个雇主。

 

从她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聪明的安排:同一家雇主、熟悉的环境、收入翻倍。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这种“拼命工作”的生活方式,正踩在法律的红线上。

 

 

“每周工作77.5小时工作”,公司警觉不对

 

直到有一天,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在例行审查工时记录时,发现了问题:A每周的总工时高达77.5小时!

 

这可吓坏了公司管理者,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超时工作,更关键的是,A的夜班时长严重违反了《1998年工作时间条例》(Working Time Regulations 1998, WTR)的强制规定。

 

该法规第6(1)条明确限制:夜班工人在任何24小时内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

 

这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加班”的指标。夜班工时限制的立法初衷,就是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与安全。长期夜间工作会增加疲劳、事故风险、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问题,因此英国法律对此有严格控制。

 

一旦违反,雇主和雇员都可能面临处罚。根据WTR第29条和29B条,持续让员工超时工作甚至可能构成刑事违法。

 

雇主的抉择——解雇

 

当公司发现她的总工时严重超标后,立即采取了行动。

 

首先,公司暂停了A在薪酬较低的那份夜班工作,并要求她解释为何未报告双重工作安排。

 

在调查过程中,公司发现——她从未向任何主管说明自己在两个项目里同时工作。

 

这意味着,她不仅违反了公司政策,更是主动隐瞒了可能导致违法的事实。

 

在多次沟通后,公司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A可以继续留在公司,只要放弃其中一份工作,或者调整工时以符合WTR的要求。

 

然而,A拒绝配合,坚持希望保留两份岗位。公司最终决定——解雇她在薪酬较低的职位,以减少违法风险。

 

 

员工提告:我只是想多赚点钱!

 

然而,A并不甘心。她认为自己辛勤工作,不仅没得到感谢,反而被开除,实在不公平。于是她向就业法庭提起诉讼,声称雇主的行为构成:

 

非法扣减工资(unlawful deduction from wages);

 

违约(breach of contract);

 

并且她的停职与解雇都没有正当理由。

 

在A的观念中,自己只是想多做一点工作谋生,而公司完全可以协调安排,而非一刀切解雇。

 

那么,A这样的诉求能够得到法院的认可吗?

 

法庭的判决:违规超时打工,就得承担后果

 

然而,法庭并没有站在A这一边。

 

经过审理,法庭得出结论:

 

1.A明知自己”超长待机”,且隐瞒事实。

 

她知道自己有两份工作,也清楚工时很长,却从未向雇主报告。这是主动隐瞒。

 

2.A的工作安排违反WTR,属于非法履行合同。

 

违反工作时间上限不仅影响健康安全,也违背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劳动合同处于“违法履行”状态,法院不能支持她以此主张合同权利。

 

3.夜班工时无“自愿豁免”。

 

不同于每周48小时的普通工时上限,夜班的8小时限制没有自愿退出机制(opt-out),任何人都不能签署“放弃限制”的协议。

 

4.适用“违法合同”原则,驳回所有索赔。

 

当雇员“明知并参与”非法工作安排时,她将被禁止依据非法合同提出索赔。

 

更有意思的是,法庭补充指出:即使不考虑“合同违法”的问题,解雇依然是“公平的”(fair dismissal)。

 

根据《1996年雇佣权法》(Employment Rights Act 1996)第98(2)(d)条:如果员工的继续雇佣会导致违反法律或法定义务,雇主可以基于“法定限制”(statutory restriction)作出解雇决定。

 

在本案中,雇主明确告知了风险,并给予员工A调整机会。但A拒绝改正,公司为避免违法而终止合同,是有充分理由且程序公正的。

 

 

雇主请注意:别等工时表出事才管

 

这个案例对雇主来说,其实也是一次重要提醒,丽莎在这里建议广大雇主,需要关注以下内容:

 

主动监控工时:如果员工在公司内有多个职位,或者与关联公司同时受雇,雇主必须计算总工时是否符合WTR。

 

建立透明机制:要求员工申报外部工作安排,尤其是夜班或长工时工作,以便评估合规风险。

 

记录与沟通:所有调整、警告、协商都应有书面记录,避免日后被指程序不当。

 

合理处理违规:如发现违规,优先考虑调整岗位或工时,而非直接解雇。只有在员工拒绝配合时,才考虑终止雇佣。

 

打工人请小心:法律不鼓励“燃尽式拼命”

 

同时,对于广大劳工群体来说,丽莎也建议您工作起来不要“太拼命”:

 

1.雇员有权选择加班,但不是无限加班。

 

尤其是夜班工人,8小时上限是法律红线,不可协商。

 

2.隐瞒第二份工作,风险巨大。

 

一旦被发现,不仅丢掉工作,还可能失去一切索赔权。

 

3.沟通比隐瞒更安全。

 

如果你确实需要多份收入,可以主动与雇主沟通,看是否能合法调整工时。

 

4.关注健康,不仅仅是钱。

 

长期过劳带来的健康损害,比加班费更昂贵。

 

丽莎小结:

 

本案中,这场生活与法律的博弈中,没有人是真正的“坏人”。

 

雇主怕违法,员工想糊口。只是,谁都不应该跨过法律的边界,勤奋不能以健康和安全为代价。

 

说白了,在注重生活工作平衡的英国,制度的设计不是为了阻止人努力,而是为了防止人被压垮。

 

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应该知晓一个道理——劳动是值得赞美的,但拼命工作不应该是求生的唯一方式。

 

如果您在职场中遇到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丽莎诉讼部。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一听到“婚前协议”,你会想到什么?有人觉得那是明星、富豪才用得上的东西,也有人认为签了就是对爱情没信心。但真的是这样吗?

 

在英国,婚前协议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有人用它保护自己多年积累的资产,有人用它避免未来的争执,也有人说,它其实是关系中最务实的一份“安全网”。

 

那到底婚前协议有什么你不知道的秘密?

 

签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它真的能在英国法院里起作用吗?

 

这支视频,我们将告诉你一些你可能从没听过的事实。👇 点击视频,看看英国的婚前协议,是否真像你以为的那样“冷酷无情”?

 

《婚前协议只有富豪才需要?你可能完全想错了!》

 

莎粉们喜欢我们的影片吗?之后,丽莎还会继续以简单平易的方式,和大家科普更多英国法律信息。

 

想要学习更多,记得关注我们!

 

丽莎还要提醒,所有我们制作的视频,都会同步发布在丽莎的官方YouTube平台。如果想要观看更多丽莎视频,可以关注我们(丽莎律师行)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mpxpJNXwSfgy7_z6ljKmg

 

我们也有英文版YouTube(Lisa’s Law Solicitor):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3MHpkVaHm6EsGunDg1xUpQ

 

如果对于视频内容,英国法律的更多方面,还有任何疑问,都可以直接咨询丽莎律师行。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近年来,英国街头治安问题日益严峻,从地铁、超市到社区小店,偷盗事件频频发生。曾经让人安心购物的街区,如今常见小偷明目张胆地将商品塞入口袋、衣袖,甚至结伴“扫货”。

 

据官方数据显示,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商店盗窃案件在过去二十年间几乎翻倍增长,每三十秒就有一起盗窃案发生。超市、便利店、化妆品店、电器店等零售业者深受其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每年22亿英镑。

 

这些问题看似是商家在买单,但实际上,商家最终还是会把损失的利润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最终受害的是整个社会。

 

面对猖獗的“零售犯罪”(retail crime),英国警方终于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赃物交易突击行动——“Zoridon行动”(Operation Zoridon),试图斩断这条将“赃物”流入市场的黑色链条。

 

 

“Zoridon行动”:300名警察、120家店、32人当场被带走

 

“Zoridon行动”由伦敦警察厅主导,动员了超过300名警员,对伦敦120家涉嫌销售赃物的零售店进行了突击搜查。

 

行动持续了两天时间,共逮捕32人,查获了价值数十万英镑的被盗商品,包括电子设备、化妆品、名牌包袋、手表、音响、耳机、甚至乐高玩具等。警方当场关闭了9家商店,并冻结了相关账户与资金流。

 

在伦敦东南部奥平顿(Orpington)的一家Cash Converters典当店,警方发现大量疑似刚从附近Curry’s电子连锁店被盗的商品——包括音响、耳机等产品。店内还陈列着手表、皮包、名牌手袋和其他高价值物品。警方在现场逮捕了四人,并在关联地址中搜出价值约7万英镑的现金和奢侈腕表。

 

在另一场行动中,警方从一家隐藏在墙板后设有暗格的商铺中,发现了多达2,000部疑似手机赃物及超过5万英镑的电子设备。甚至有商店在公开出售标有Co-op、Marks & Spencer、Tesco等超市标签的葡萄酒,而这些零售店显然并非批发渠道的授权商。

 

也就是说,这些商铺看似正规,其实他们所售卖的商品大多是偷来的“赃物”,他们几乎毫不掩饰地出售那些明显来自其他超市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几乎都是通过不法手段获得的。

 

黑色生意链:从“偷”到“卖”,每一步都有人赚钱

 

警方经过数月情报搜集,发现大部分商店盗窃案件背后,都存在稳定的销赃渠道。

 

一些商贩与盗窃团伙建立了固定关系,后者将从超市、药妆店、电器店偷来的商品直接卖给“黑店”。这些店铺再通过二手市场、线上平台或“打折销售”的方式,将赃物流回消费者手中。

 

这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生意链”,甚至不是偷来什么就卖什么,而是什么好卖就去偷什么。像是有“订单”一样:想要(卖)哪款电子产品、哪种香水、哪款酒水,偷完立刻送到店里去卖。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是自己发现了“便宜货”,心中大喜。而实际上,自己已经成为了黑色生意链中的最后一环。

 

这些“流氓商家”的行为已经不是无知,而是赤裸裸的犯罪。他们通过收购赃物来资助犯罪网络,助长了盗窃行为,并最终推高了所有人的生活成本。

 

 

科技反击:DNA标记,警犬立功,让赃物无处遁形

 

这次“Zoridon行动”中,还有一位特别的英雄:一只叫Coby的黑色拉布拉多犬。

 

别看它看起来可爱,但它却是本次行动的“功臣”。

 

行动之前,英国警方和超市早已联合使用一种叫SelectaDNA的高科技手段,他们会提前在一些高风险商品上喷上“合成DNA”标记。

 

这种DNA肉眼看不见,但每个批次都有独特编码。警方一旦确认编码,就能立刻追踪商品从哪家店被盗、哪天失踪。进而抓捕盗窃者和销赃者。

 

而Coby就能快速地嗅出被标记的赃物,真相很快就能浮出水面。

 

这项技术如今成了警方取证的利器,让“赃货洗白”几乎不可能。

 

别心存侥幸:卖赃物,轻则牌照吊销,最高判14年!

 

对于许多私人小商家来说,有时候可能会觉得“只是帮人卖几样货”没事,也不清楚商品的来源和供货情况。如果售卖的真的是赃物,那么可能要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

 

根据《1968年盗窃法》(Theft Act 1968)与《2002年犯罪收益法》(Proceeds of Crime Act 2002):

 

若你明知或合理应知商品是赃物,构成“处理赃物罪”(Handling stolen goods);

 

最高可判14年监禁;

 

店铺可被当场查封,吊销营业执照;

 

涉案资产可能被冻结或没收。

 

更糟的是——即使商家明确表示“不知道商品来源”也不一定有用。只要警方能证明“商家应该怀疑”就有可能被冠以罪名,比如:

 

进货价明显偏低;

 

商品标签残缺或带着别家超市Logo;

 

供货渠道模糊不清;

 

除此之外,地方议会也可以对涉嫌商铺吊销营业执照、关闭场所,并禁止涉案人员重新经营。

 

 

华人商铺注意:这些“坑”,千万别踩

 

丽莎在这里想要提醒那些在英国经商的华人朋友们,尤其经营便利店、杂货店、Cash & Carry的业主,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别贪小便宜:低价货源最危险

 

所谓“批发渠道”“朋友拿货”,往往是赃物的出口。

 

只要来源不明、价格异常低,就极可能有问题。

 

一定要要求发票、供货单、联系人信息。

 

2.小心“员工代卖”

 

一些盗窃行为来自内部——员工私下进货或转卖库存。丽莎建议您:

 

定期盘点库存;

 

建立进出货登记;

 

安装监控,防“内鬼”。

 

3.网上卖二手货也有风险

 

eBay、Facebook Marketplace、Gumtree等平台上赃物流通频繁。

 

如果你也在上面卖“二手商品”,一定要保存进货记录,否则卷入调查时,很难自证清白。

 

4.场地出租也要小心

 

如果你把店面租给别人,而对方被查出销赃,作为房东也可能被牵连。

 

建议在租赁合同中写明禁止违法经营,并保留租户身份证明与营业执照复印件。

 

除此之外,如果怀疑进到赃物,其实也不必惊慌,但千万不要装糊涂,丽莎建议您通过以下方式尽快处置:

 

立即停止销售:把疑似赃物单独封存,别再摆上货架。

 

拍照存证:拍下商品、外包装、留存供货方的联系方式。

 

报警并主动说明:联系当地警局,告知你怀疑被赃物骗入。警方通常会协助调查,不会直接处罚配合的商家。

 

保留交易记录:银行转账截图、进货聊天记录都很重要。能证明你“无主观故意”,对后续辩护非常关键。

 

当然,除了自己不销赃,华人商家也要考虑被盗的风险。因此,丽莎建议广大商家: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并确保视频可保存至少30天;设置防盗报警与标签系统(尤其是化妆品、小电器等高风险商品);投保相应的保险(如“零售盗窃险”或“库存损失险”);与熟悉英国商法的律师建立联系,以便随时咨询相应风险及法律问题。

 

 

丽莎小结:合法经营是底线

 

伦敦警方的“Zoridon行动”说明英国警方已经把目光转向街头盗窃和商店失窃的问题了,不再容忍“销赃成风”的现象,相信未来会把相关技术推广到全英,打击更多不法现象。

 

对于在英华人商家而言,这既是警示,也是契机。合法经营不仅是遵守法律的底线,更是保护自身声誉与资产的前提。在盗窃频发的社会环境中,主动防范、留存凭证、拒绝可疑货源,才是最稳妥的经营之道。

 

请谨记:别让便宜货,把你的店铺送上法庭。合法经营是做生意的底线。

 

当然,如果您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任何法律问题,欢迎随时咨询丽莎商法部,我们专业的律师团队会站在您的角度为您出谋划策。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丽莎律师行定期发布实用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法律资讯!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欢迎直接联络我们,提出任何法律咨询。

订阅我们的电子报

Subscribe Newsletter Blog Sidebar Chinese

这个字段是用于验证目的,应该保持不变。
Untitled(Required)

欢迎咨询我们,并了解我们如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