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London Road,
London, SE1 6JZ
020 7928 0276
info@lisaslaw.co.uk

新闻与见解

在英国职场,性骚扰问题一直是个敏感又严肃的话题。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员工的名誉问题,还对公司的形象影响颇深。

 

因此,许多公司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培训员工、建立举报机制、完善内部政策,只为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尊重的工作环境。

 

甚至连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一个以金融风险监管为核心职能的机构都将性骚扰与职场文化问题(如欺凌、歧视等问题)纳入“行为风险(conduct risk)”范畴,要求受监管金融机构确保内部文化健康,防止此类不当行为的发生。

 

而今天丽莎要和各位莎粉分享的案例(Commerzbank AG v Ajao)中,却有人把“性骚扰”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谎言——而这场谎言,最终让他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从职场纠纷到法庭大战:谎言的起点

 

故事的主角是伦敦一家知名银行——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 AG)的员工达米莱尔·阿贾奥(Mr Damilare Ajao),为了方便叙述,下文简称为“A先生”。

 

A先生是非洲裔英国公民,于2019年5月1日开始受雇于德国商业银行的英国分部,担任“了解您的客户”(KYC)的分析师,头衔为助理副总裁。他有6个月的试用期,于2019年11月1日届满。

 

这是一份看起来前途光明的工作。可试用期刚过没多久,公司由于对他的行为失去信任和信心,A先生最终因为“行为和态度问题”被解雇。

 

不久后,A先生开始了他的反击。他把银行和多名同事告上了就业仲裁法庭(Employment Tribunal),声称自己受到了种族歧视、性骚扰和不公平解雇。其中最爆炸的指控,是他称自己的女上司“Q女士”对他有“不当性行为”。

 

办公室性骚扰“蔚然成风”,大家都爱调戏A先生?

 

在向就业仲裁法庭递交的证词中,A先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一幕幕“职场性骚扰惊魂”,句句斩钉截铁:

 

首先,A先生指控自己的上级,Q女士在2019年10月7日那天,当着电梯口的同事调笑他穿着不当,说出“我能看到你的内衣”,“我喜欢你(I fancy you)”这样暧昧的话。

 

他在书面证词里甚至加上旁白,说自己当时“尴尬地低头走开”,还补一句“如果我举报她,我可能会过不了试用期”。

 

A先生声称在某个“周五便装日”,他在茶水间准备咖啡时,Q女士从后面悄悄靠近,伸手去抓他的裤裆。他说自己“被吓到,立刻挥手挡开”。

 

他还声称自己没有立刻举报Q女士,是因为“她母亲去世,我不忍心雪上加霜”;又称自己“曾向人力资源经理提过,但被忽视”。

 

他还拿出一本“工作日记”作为“关键证据”,声称上面记录了他与上司、HR的谈话时间、会议安排和骚扰细节。

 

甚至,他还把矛头指向其他同事:

 

说另一位女同事Lola 在办公室里称呼他为“这个男孩(this boy)”,带有种族歧视意味;

 

又说她趁他不注意,抓住他的电脑鼠标,构成“不当身体接触”;

 

还声称上司在处理这些事时“袒护女性”,让他“倍感孤立”。

 

总之,在A先生的眼中:似乎德国商业银行的所有人都存在“性骚扰”,而他就是众矢之的。

 

 

真相大白:虚构的“受害者”,真实的伤害

 

然而,根据法院的调查,A先生所言,所提出的指控,完全是捏造的。

 

比如,在交叉审问中,那本所谓的“日记”彻底露馅:笔迹是分好几种墨水写的,有的内容竟倒着插在旧页中间。甚至有一页记着“11月19日与经理Gary会议”,可那天他请了病假,经理的电子日程上也根本没这场会议。

 

换句话说,这本“日记”就是他为了“增强可信度”在案件进行中编造的道具。

 

比如,在茶水间发生的接触式性骚扰。结果法庭查遍录像系统,没有任何影像、记录、目击者能支持这件事。因为,这一幕根本不存在。

 

再比如,他声称另一位同事Lola称他为“this boy”的说法也是无稽之谈。实际上,是Lola被他歧视,A先生称Lola为“这个女孩(this girl)”,并拒绝让她审阅自己的工作。两位目击证人、时间戳、邮件记录都证实,事实和他描述的正好相反。

 

这一系列谎言层层叠叠。也就是说,A先生不仅编造了事件,还伪造了工作日记、虚构会议记录,甚至在法庭上以“宣誓证人”的身份重复这些谎言。

 

法官马丁·斯宾塞(Mr Justice Martin Spencer)在判决中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指控是完全虚假的,是被告有意图地编造出来,目的是欺骗法庭、骗取巨额赔偿。”

 

而A先生的动机十分明确:他向就业仲裁庭索赔125,000英镑(约合人民币117万元)。

 

更令人唏嘘的是,Q女士在法庭上泣不成声。她的心理报告显示,她因这场虚假指控患上严重的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

 

法官称A先生的行为是对Q女士职业声誉的“邪恶攻击(wicked assault)”,并且“在她情绪最脆弱、母亲刚去世时狠狠地利用了她的痛苦”。

 

 

谎言的结局:13项指控,12项成立

 

德国商业银行最终将A先生告上高等法院,指控他包括藐视法庭(contempt of court)在内的13项指控。这是英国最严重的法庭犯罪之一。

 

法院认定,A先生:

 

伪造陈述真实性声明(false statement of truth);

 

在宣誓下作出虚假证词(false evidence under oath);

 

严重干扰司法公正(interference with du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在13项指控中,法院认定12项成立,罪行重大。法官最后宣布:“被告明知自己在撒谎,却仍以宣誓的方式提供虚假证据。这不仅是对Q女士的恶意诽谤,更是对司法体系的公然藐视。”

 

至于刑罚,法官将在听取双方律师意见后决定。看来,自以为聪明的A先生,可能面临的情况是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什么是“藐视法庭”?后果有多严重?

 

在英国,“藐视法庭”(contempt of court)指的是任何妨碍司法公正进行的行为,包括:

 

在宣誓下作伪证;

 

伪造证据或提交虚假的文件;

 

故意干扰证人或法庭程序;

 

拒绝遵守法院命令;

 

甚至在法庭外泄露机密判决内容。

 

这类行为被视为对整个司法体系的威胁,因为它破坏了公众对法院公正裁决的信任。

 

在英国法律体系中,藐视法庭属于一种“准刑事罪行(quasi-criminal offence)”,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刑法罪名,但惩罚力度可一点都不轻。

 

根据《1981年藐视法庭法案》(Contempt of Court Act 1981),最高刑罚包括:

 

最高两年监禁;

 

无上限罚款;

 

并可能被永久记录为“妨碍司法公正”的个人。

 

法官在判决中通常会强调,伪证行为不仅伤害个人,还动摇社会对司法制度的信心。

 

所以,无论是在职场纠纷、商业诉讼,还是日常争议中:说真话,不做伪证,不滥用司法程序,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对于案件中的A先生来说,他面临的可能不仅仅是牢狱之灾,还亲手毁掉了自己信誉和职场发展的机会。

 

 

 

丽莎小结:面对“性骚扰”,公司应该怎么办?

 

这起案件对雇主和管理层来说,可能会“震碎三观”,因为在职场中,大家可能都不会预设出现这样的事情。

 

但是,不论您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型公司,丽莎还是建议您参考以下建议:

 

建立清晰透明的举报机制:员工举报不当行为要有明确、保密、可追踪的流程,避免“私下传话”或“情绪化申诉”。

 

培训员工认识“何为骚扰,何为误解”:让员工了解《2010年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的标准,明白“感受”与“事实”之间的区别。

 

保留关键证据:每一次调查、会议、邮件记录都应妥善保存。此案中,银行成功自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详尽的文件与证人记录。

 

保护所有相关方的心理安全:无论举报人还是被举报人,都应获得心理支持。虚假指控造成的创伤往往比想象中更持久。

 

当怀疑存在虚假陈述时,果断采取法律行动:德国商业银行选择将案件上诉至高等法院,既是为受害者讨回公道,也是对滥用法律制度者的一次震慑。

 

如果您在公司遇到了类似问题,或是您作为公司的管理者遭遇类似事件,建议您第一时间咨询专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或是律师,来帮助您从专业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和纠纷。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丽莎诉讼部。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很多人移居英国后,仍在海外留有房产、投资或其他资产。但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在英国生活、却在海外持有财产时,这些资产的分配会按照哪国法律来决定?

 

如果你在英国立了遗嘱,它是否对海外的资产同样有效?还是说,你需要在不同国家分别立遗嘱?如果立了多份遗嘱,它们之间会不会互相抵触?

 

这些问题看似遥远,但在真正发生继承时,却决定了遗产能否顺利分配、家人是否能获得应有的保障。

 

这期视频,我们就来聊聊:

– 为什么英格兰法律对“住所(domicile)”的定义如此关键?

– 为什么同样是你的财产,不同国家的处理方式却完全不同?

– 又该如何让你的遗产规划在各地都“无缝衔接”?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完整版内容,了解跨国资产继承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环节!

 

《英格兰法律如何处理海外资产?跨国遗嘱规划你知道多少?》

 

莎粉们喜欢我们的影片吗?之后,丽莎还会继续以简单平易的方式,和大家科普更多英国法律信息。

 

想要学习更多,记得关注我们!

 

丽莎还要提醒,所有我们制作的视频,都会同步发布在丽莎的官方YouTube平台。如果想要观看更多丽莎视频,可以关注我们(丽莎律师行)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mpxpJNXwSfgy7_z6ljKmg

 

我们也有英文版YouTube(Lisa’s Law Solicitor):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3MHpkVaHm6EsGunDg1xUpQ

 

如果对于视频内容,英国法律的更多方面,还有任何疑问,都可以直接咨询丽莎律师行。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近几年,英国整体的移民环境不断收缩,各个移民路径的标准在不断提升,这影响了不少移民朋友的原定计划。

 

尽管英国政府一边高喊“收紧签证、减少移民”,但另一边又疲于应对每天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小船。

 

现在的情况就是:合法移民被卡在更严苛的签证门槛外,非法移民却仍然源源不断。英国社会似乎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循环:想关上门,却总有人从窗户进来。

 

就在这种背景下,内政大臣夏巴娜·马哈茂德(Shabana Mahmood)决定——不如向北欧取经。

 

她盯上的,是被称为“欧洲最冷酷的移民制度”的丹麦模式。近日,英媒报道称英国内政部已经派出团队前往丹麦学习,有可能在本月末宣布对英国移民和庇护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为什么英国看上了丹麦?

 

当前的英国,正面临几个棘手问题:

 

非法移民仍在不断激增:仅上周末,就有1,269名移民乘小船穿越英吉利海峡。

 

英国公众对移民系统的不满:工薪阶层选民认为系统“不公平”:努力工作缴税的人越来越难留下,反而是“钻空子”的人得到了庇护。

 

巨大的政治压力:工党政府的民调被极右派的“改革党”(Reform UK)咬得很紧,正在迅速蚕食传统选区。

 

听起来似曾相识?其实,2015年的丹麦就是这样。那一年,丹麦的中间偏左翼政府面临民粹右翼崛起的威胁。结果,丹麦社会民主党选择了一条令人震惊的路线:自己变得“更加强硬”。

 

随后,丹麦的社会民众收紧庇护、延长居留审查、限制家庭团聚,甚至允许国家拆除“非西方移民聚居区”的住宅区。

 

结果是成功的:庇护申请成功数量降至40年来的最低水平。右翼民粹被打垮,中左翼重新掌权。

 

因此,伦敦想学习哥本哈根,认为这才是当前工党的“生存指南”。

 

“丹麦模式”到底有多硬?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丹麦模式”,那就是“欢迎你来,但最好别待太久。”

 

  1. 庇护权?仅为暂时的。

 

在丹麦,只有那些遭受“迫害的人”,才有较高机会获得长期保护。大部分逃离战乱地区的难民,只能拿到临时居留。

 

一旦政府认定庇护者的原籍国“安全了”,哪怕你已经在丹麦安家立业,也可能被遣返。

 

  1. 家庭团聚?门槛重重。

 

在丹麦,如果申请人已经拿到长期签证,还想让配偶或伴侣来团聚?不好意思,你俩都得年满24岁(丹麦认为这样是为了防止强迫婚姻),而且:

 

申请人必须连续3年没领过政府福利;

 

还得缴纳一笔“经济担保金”;

 

双方都要通过丹麦语考试。

 

如果你住的社区被划为“平行社会”(parallel society),即“非西方背景人口比例”超过50%的社区,那么直接丧失团聚资格。也就是说,申请人不能住在某一个族裔的聚居区,否则是没有权利将家人接到丹麦。

 

更极端的是,这项法律还允许政府出售或拆除这些“平行社会”的住房区,理由是“促进融合”。这看似是移民政策,实际上更像社会工程。

 

  1. 想留下?得工作。

 

在丹麦,获得长期居留权的时间被延长,申请人必须有全职工作才能符合资格。失业太久?抱歉,回原籍国。

 

  1. “回家”计划。

 

丹麦甚至为愿意自愿回国的庇护者提供奖金——最高可达约24,000英镑,包括孩子教育费用补贴。听起来像“善意遣返”,但也有人批评这其实是“买走希望”。

 

 

英国准备学到什么程度?

 

根据目前的报道,英国内政部已经派高级官员赴哥本哈根取经。同时暂停了庇护家庭团聚的新申请,正在起草新规。

 

不过,丽莎并不认为内政大臣马哈茂德会完全照搬丹麦式铁腕,但会“沿着更严格的路线前进”。

 

这可能意味着:

 

家庭团聚等途径将被附加更多年龄、语言或经济条件的限制;

 

临时居留成为常态,永久定居资格将被延长;

 

对“拒绝融入”的群体(例如长期不工作者)实施更严处罚;

 

对非法入境者的驱逐速度加快。

 

总体而言,内政大臣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减少英国的吸引力”:那些非法移民认识到英国没有那么多“吸引力”;

二是“提高驱逐率”:让没有合法身份的人更容易被遣送。

 

 

政治算盘:冷酷的现实主义

 

从政治角度看,英国的“丹麦化”不仅是移民问题,更是一场生存博弈。

 

丹麦社会民主党成功证明了一件事:“左翼”并不等于“开放”。他们通过收紧移民政策,赢回了工人阶级选民的信任,将那些原本要转投右翼的选民重新收拢。

 

马哈茂德显然被这个逻辑打动。对于英国工党而言,采取“强硬但理性”的路线,也许是阻止改革党崛起的唯一办法。

 

当然,这条路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走,如果工党的政策过于激进,仍旧会损失相当一部分的选票。

 

因此,如何把握政策,如何掌握平衡,如何让丹麦经验“英国化”,是工党要面对的课题。

 

丽莎小结:未来的英国移民政策,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英国真的开始学习和效仿“丹麦模式”,我们可能会看到以下趋势:

 

  1. “短期庇护”成为新常态:

 

逃离战乱的庇护者可能只能获得可撤销的临时身份。一旦原国恢复安全,就必须返回。这将极大改变英国的庇护制度,也可能减少长期滞留者。

 

  1. 家庭团聚制度重塑:

 

政府可能会引入年龄、收入或语言门槛,让家庭团聚不再“无条件”。虽然不会如丹麦那样严苛,但“先工作、再团聚”将成为主流。

 

  1. 定居门槛提高:

 

获得永久居留(Indefinite Leave to Remain)可能需要更长年限、更高收入,或更强语言能力。这意味着英国的“五年工签拿永居”的时代可能终结。

 

  1. 强化“融合义务”:

 

未来的英国移民政策将更注重“贡献”与“融入”。会工作、缴税、学语言才是获得身份的门槛,可能决定你能否留下。

 

  1. 左翼的“现实化”:

 

工党或许会走出传统“宽容派”的形象,转而拥抱“务实派”路线。这种策略虽然冷,但可能是赢得中部与北部选区的关键。

 

当前的英国移民体系,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是传统的包容与开放;另一条路是强硬与务实。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完全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移民政策改革,但从目前的大环境来看,英国工党政府仍旧会继续收紧移民政策。

 

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欧的冷风已经抵达英国。在这里,丽莎还是要提醒您,尽早作出相应的移民规划,并且尽快实施落地。如果您有任何移民问题,欢迎随时咨询丽莎移民部。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遗产如果没有提前规划好,可能会引发长达十多年的家族纷争,甚至造成巨大损失。十多年前,父亲的去世让英国的Changizi家族陷入了一场长达15年的法律纠纷。兄弟姐妹们不仅曾质疑遗嘱的真实性,还因各种问题争执不休。

 

在家族讨论下,兄弟姐妹希望通过变更契约,将继承份额转给母亲,以利用免税优势。但其中一名儿子Sharas Changizi拒绝签署,主张税款应由所有继承人共同承担。多年官司后,高等法院在2025年作出裁决——Sharas官司败诉,还背上了28.2万英镑的遗产税账单。

 

 

故事背景

 

2010年,Sharas Changizi的父亲Parviz Changizi去世。根据法庭文件,Parviz当时已取得西班牙国籍,常居西班牙,但与家人长期在英国生活。他在西班牙和英格兰均留下遗产,其中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的资产估值约200万英镑。

 

早在1985年,Parviz便在英国立下遗嘱,将遗产分配给妻子Pamela及四名子女。自父亲去世以来,Sharas与母亲及三位兄弟姐妹之间持续发生激烈的遗产纠纷,围绕财产分配、遗产税承担等问题多次对簿公堂。而他最近的一场败诉,成为这场长达十五年的家族纷争的终章。

 

2011年,父亲的遗产进入分配阶段。翌年(2012年),Sharas的三位兄弟姐妹通过一份“变更契约”(Deed of Variation)将他们继承的遗产份额转让给母亲Pamela。

 

根据英国税法,配偶属于“免税受益人”,其所得份额可免缴遗产税。

 

在英国法律体系中,“变更契约”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允许继承人在遗嘱认证后的两年内重新分配遗产份额,例如将部分资产转给免税受益人(如配偶或慈善机构),以达到合法减免遗产税的目的。此类契约必须由所有相关继承人签署并有见证人确认,方具法律效力。

 

然而,Sharas拒绝参与签署该契约,也拒绝将自己继承的部分转给母亲。他主张遗产税应由整个遗产共同承担,而非仅由他个人负担。此后,家族为遗产缴纳了共计282,000英镑的遗产税(含利息),并坚持认为这笔税款应由Sharas个人承担。纠纷由此持续多年,最终走向诉讼。

 

 

法院怎么判?

 

2025年4月,英国高等法院作出判决,认定家族的立场正确——即所有遗产税应计入Sharas的份额。法院援引《1984 年遗产税法》第 41 条,明确免税受益人(如配偶)无需承担税款,因而作为唯一的非免税受益人,Sharas必须独自承担全部遗产税。

 

判决还涉及他在2009年从父亲处获得的30万英镑款项。虽然Sharas声称那是债务偿还,但法院认定他在先前文件中一贯将其描述为赠与,因此应视为“潜在免税转移”(Potentially Exempt Transfer, PET)。由于父亲未在赠与后存活七年,该笔款项依法纳入遗产税征收范围。遗嘱执行人已代他缴纳相应税款及利息,进一步加重了其个人负担。

 

根据此,法院驳回了Sharas的上诉,认为其主张“滥用或毫无实际前景”(an abuse of process or hopeless in merit),并指出他未如实披露自身财务状况。他试图辩称母亲的份额也应纳税,但这一请求被明确否决。法官最终确认:税负应完全由非免税受益人承担。

 

多年的官司让Sharas付出了沉重代价。他不仅因多次诉讼累计欠下约11.6万英镑的法庭费用(包括早前试图推翻父亲遗嘱的诉讼),还因遗产税及利息导致其继承份额几乎被耗尽。

 

根据法院文件,他原本约30万英镑的遗产份额在支付税款(28万英镑)和诉讼费用后所剩无几,甚至仍欠家族10.2万英镑。

 

 

丽莎评论

 

从这起案件可以看出,高等法院的判决完全是基于法律和税法原则,而不是出于情感上的平衡。英国的遗产税制度有一个核心原则:免税受益人(比如配偶或慈善机构)不承担遗产税,税款应从应税份额中支付。Sharas试图把税负分摊到整个遗产上,但这与法律的本意相违背。法律的设计就是为了保证配偶或慈善机构能够完整继承其份额,不会因为其他人的税务问题而被“削减”。

 

因此,法院支持了母亲和兄弟姐妹的做法:既然他们已经通过变更契约把份额转给了母亲,税负就理所当然地落到唯一的应税受益人身上。这一逻辑既符合税务惯例,也体现了法院对法律确定性和税收公平的坚持。

 

同时,这起长达十五年的家庭纷争也提醒我们一个问题——很多遗嘱并没有明确说明遗产税如何承担,生前赠与和遗嘱条款之间的衔接也常被忽视。结果是,即便法律有明确规定,家庭成员之间仍可能因为理解不同而产生冲突,最终大量财产被用来支付诉讼费和税款。

 

因此,这起案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遗产规划一定要提前做、做得清楚、找专业人士帮忙。在立遗嘱或进行生前赠与时,应同时请律师和税务顾问参与,明确每笔财产的税务责任、赠与时效以及各受益人的权利义务。拖延不做规划或含糊处理,只会让家庭关系紧张,同时让本应传承的财富大幅缩水。

 

 

本篇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对立遗嘱或任何遗产安排的事宜有疑问,欢迎随时咨询我们丽莎律师行。我们的家庭法律团队可以为您提供专业、务实的法律建议。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在伦敦西部的伊灵区(Ealing),几位长期遵守垃圾分类规定的居民,最近却因为“非法倾倒垃圾”被罚款600英镑(每人)。

 

据了解,市政官员认定他们放置的回收物属于“Fly-Tipping”——非法倾倒行为,尽管这些回收物多年来都在同一地点被正常收走。这起误会令居民既愤怒又无奈,也让人质疑市政官员是否存在失职。究竟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多年惯例,一夜之间变“违规”

 

菲奥娜·缪尔(Fiona Muir)居住在伊灵区的一条红色路线(Red Route)上。由于这条路禁止车辆在家门口停车,他们多年来都习惯把可回收物放在路边的草地上,等待市政工人收走——这一做法已经维持多年,从未出过问题。

 

然而,最近当Fiona照常把一些纸箱放在平日的收集点后,她和邻居却收到了来自伊灵区议会(Ealing Council)的“恐吓信”——信中指控他们非法倾倒垃圾,并开出每户600英镑的罚款。

 

“这封信让人非常震惊,也令人感到被威胁。我们一直认为自己是好居民,他们却把我们当成罪犯。”

 

Fiona说,他们家旁边有带轮的垃圾桶用于普通垃圾,而可回收物一直被要求放在路边草地上。

 

“我们只是按照多年惯例行事,如果流程改变,议会理应正式通知我们。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已经够艰难了,再这样处罚居民,实在太不合理。

 

我们以前对伊灵区议会评价很高,但现在真的很失望,希望他们能幡然醒悟,取消这个错误的决定。那封信咄咄逼人的。如果是老年居民收到这样的信,肯定会被吓坏。这实在太荒谬了。”

 

她表示,这片区域确实存在非法倾倒垃圾的问题,自己过去还多次向议会举报过严重案例。然而这一次,她却成了被指控的人。

 

Fiona随后代表居民对罚款提出上诉。

 

不久后,她收到另一封信,称案件已被搁置,等待官员进一步审查。虽然罚款暂未执行,但Fiona依然担心,如果继续把可回收物放在老地方,可能还会再次被罚。

 

《每日邮报》(Daily Mail)已就此事联系伊灵区议会征求回应。

 

根据议会的说法,几个月前,伊灵区议会刚刚推出一项名为“这是我们的家,不是垃圾场”(This Is Our Home, Not a Dump)的运动,旨在严厉打击乱扔垃圾行为。根据新规,非法倾倒垃圾的最高罚款从原来的400英镑提高到了1000英镑。

 

2024年,该区共记录了22,730起非法倾倒事件,清理费用高达300万英镑。没办法,他们必须要严格处理问题。

 

然而,这项新政策也引发了争议:一些居民认为,议会为了“立威”,反而让普通人无辜“中枪”。

 

 

丽莎评论

 

非法倾倒行为——“Fly-tipping”指的是将“受控废物”(controlled waste,包括家庭废物、工业废物、商业废物、液体或固体)非法倾倒或弃置于土地(公共或私人)、道路、沟渠或下水道等处的行为。

 

在英格兰,根据《1990年环境保护法》(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1990, “EPA 1990”)第33条,未经许可倾倒废物属于犯罪行为。威尔士也有类似法规,例如《2018 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废物执法条例》(Waste Enforcement (England and Wales) Regulations 2018)扩大了对非法处置废物的执法权限。

 

在英格兰,小规模的fly-tipping(例如家庭废物弃于公共路边)通常由地方议会负责调查、清理和执法;而较大规模、涉及危险废物或疑似组织性犯罪的非法倾倒,则由环境署负责处理。

 

在威尔士,类似职责由威尔士自然资源署及地方议会承担。地方议会或环境机构有权要求土地所有者或占有人清理非法倾倒的废物,或在必要时自行清理并向责任人追缴费用。

 

在英格兰,违法者可能会被处以固定罚款通知;更严重的情况会被提起刑事诉讼,最高可判无限额罚款或监禁。在威尔士,相关法规还允许当局向土地所有者或占有人发出通知,要求其处理废弃物,即使其本人并未直接参与倾倒。

 

 

至于可回收物,其处理方式与一般废物不同。对于普通住宅(如带前庭的独立房屋或使用轮式垃圾桶的住户),可回收物应放入蓝色轮式垃圾桶中。

 

对于位于“红色路段”(Red Route)或有特殊条件的住宅、公寓,则可能适用“清晰袋回收”(Clear Sack Recycling)服务——例如商铺上方的公寓或红色路线沿线房屋,需使用透明袋装混合回收物。

 

所有回收物应在早上7点之前(或议会指定时间)放置在物业前边界,以便收集车辆取走。在实行“定时收集”(Timed Collections)的地区,议会明确规定:如果在非指定时间将垃圾或回收物放在人行道或路边,可能被视为非法倾倒(Fly-Tipping)或违规。

 

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如果居民所在的道路属于红色路线住宅区,那么他们应遵守特殊的回收处理方式。市政机关后来认定这是非法倾倒并开出罚款,可能是因为居民没有按照“清晰袋混合回收”服务要求操作,而是直接将纸箱或可回收物散放在草地上,从而未达到议会规定的标准;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在非指定时间放置回收物。具体得看当地议会对此是怎么规定的。

 

然而,如果居民多年来一直以相同方式放置回收物且从未被处罚,他们也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是被默许的惯例。比如说,议会是在之后更改了收集方式(例如要求使用轮式垃圾桶、改变放置点或收集时间)却未正式通知居民,那么居民的责任可能并不完全成立。

 

从媒体报道来看,市议会目前已暂停执行罚单,或许正是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通知不充分或其他需要进一步核查的情况。

 

居民如果确实认为罚款是不公平的,此时应尽量提供有利证据,例如以往的放置记录、邻居的相同行为、现场照片、以及以往收集车辆照常收走回收物的情况等,以支持他们的申诉。

 

今后,居民最稳妥的做法是仔细了解市议会最新的回收政策,并严格遵守新的规定。如果地方议会网站上没有相关信息,可以主动联系议会,确认指定的放置时间和地点,避免类似的误会再次发生。

 

好了,本期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在英国遇到任何法律问题,请进一步联系丽莎律师行,我们的专业律师可以为您提供建议。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各位莎粉周五好,欢迎点击《丽莎商法快讯》,本周需要重点关注的英国商业、商法信息有:

  • 利率不降,信心未升——英国经济的“观望时刻”
  • 为尽快推行新《就业权利法案》,政府连发4份咨询
  • 汇丰推出6.5倍贷款,有利于贷款人?
  • 苹果在英国败诉,“30%苹果税”被判不合法
  • 盖特威克机场扩建遇阻,遭司法复核
  • 太阳能骗局:公司欠款超三百万,受害者几乎血本无归

 

 

→利率不降,信心未升——英国经济的“观望时刻”

 

本周,英格兰央行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央行再次按下“暂停键”,5比4的险胜投票中决定维持4%的基准利率不变。

 

尽管行长安德鲁·贝利(Andrew Bailey)口中那句“通胀已见顶”听起来像是久旱逢甘霖的好消息,但背后的真实情况,却远没有如此轻松。

 

目前,英国的通胀率依旧高达3.8%,几乎是央行目标的两倍。物价仍在涨,只不过是相对缓和了,“涨得慢一点”罢了。

 

本次央行谨慎地按兵不动,是因为他们“想再看看”,想看到更多数据,更多证据,确认物价真的开始冷却,而不是短暂的假象。

对企业而言,这种“半冷不热”的环境非常煎熬。高昂的人工和国民保险成本、即将到来的预算不确定性,让雇主不敢轻易扩张。央行预测失业率将在年底攀升至5%,并将在未来几年徘徊不下。

 

然而,所有人都在等一个信号——利率何时能真正下行。分析师普遍认为,这次只是“降息周期中的一次暂停”,而非终点。也许在12月,随着更多经济数据出炉,英格兰央行或许会再度降息。

 

→为尽快推行新《就业权利法案》,政府连发4份咨询

 

在上周的《丽莎商法快讯》中,丽莎和大家分享了英国最新《就业权利法案》被上议院打回重审的消息,点击这里查看。

 

紧接着,英国政府发布四份咨询文件,想要立即完成相关流程,尽早结束政府和议会之间的拉锯战。其中包括:丧假、加强孕妇和新妈妈的权利以及工会权利。

 

最受关注的,是对孕妇和新手母亲的“超强化”解雇保护。未来,雇主或许将几乎无法在孕期或产后六个月内解雇这类员工,除非能证明“不辞退就会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害”。听起来合理,毕竟谁愿意在产后被逼离职?但从企业角度,这几乎等于“冻结”了管理权。

 

其次,英国拟新增“丧亲假”,其中包括孕期流产。不同于现行仅适用于失去子女的“父母丧亲假”,新法案打算赋予员工从工作第一天起就享有的“无薪哀伤假”权利。无论是流产、宫外孕,还是因医疗原因终止妊娠——都能获得一周或两周的喘息期。

 

除此之外,政府还计划强制雇主书面告知每一位员工:你有权加入工会。工会代表也将获得进入企业、与员工面对面或线上交流的法定权利。企业若拒绝配合,可能面临高达15万英镑的罚款。对雇主来说,这是一种“透明化压力”;而对劳动者来说,这是权力觉醒的信号。

 

最后,未来可能还会订立一项法定权利,让工会能够亲身进入工作场所,并以面对面和线上方式与工人沟通,以会面、支持、代表、招聘或组织工人,或促进集体谈判。

 

对于普通劳动群体而言,这些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这也是工党政府大选前的承诺。但也有人担心,若保护过度,雇主可能反而对育龄女性更加犹豫,或更谨慎面对“敏感员工”。

 

 

→汇丰推出6.5倍贷款,有利于贷款人?

 

汇丰银行最近推出一项新的贷款产品:其Premier Bank客户现在可以申请年收入的6.5倍的房贷。听起来很美好,但现实也很残酷。

 

按照汇丰银行的要求,其Premier Bank客户的标准是年薪10万英镑,或购买等值理财产品。那我们就以年薪为例,若贷款65万、利率4.27%,每月还款高达3,500英镑,占到税后收入的六成。

 

换句话说,每工作十小时,六小时都在替银行打工。对单收入家庭而言,这几乎等同于把生活塞进“按揭牢笼”——吃饭、旅游、育儿都得精打细算。

 

当然,汇丰此举也迎合了英国监管机构放松贷款限制的风向——银行更敢借,客户更敢贷。但房市的不确定、加息的阴影、预算的潜在税改,都让这场“高倍贷款”更像是一场豪赌。你觉得这样的高倍率贷款是好事还是陷阱呢?欢迎在文末说说你的看法。

 

→苹果在英国败诉,“30%苹果税”被判不合法

 

最近,苹果在英国败诉。英国竞争上诉法庭(CAT)裁定这家全球最赚钱的科技公司在应用商店(App Store)的抽成行为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一句话来说,就是:苹果靠垄断赚得太狠了。

 

这一案件由伦敦学者理查德·肯特(Rachael Kent)代表数百万iPhone和iPad用户提起,指控苹果从2015年至2020年间对开发者收取高达30%的佣金,远高于合理的17.5%。

 

法庭认定,这种做法不仅排除了竞争,还导致开发者把额外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每下载一个App、每买一次游戏内道具,都是在帮苹果获得利润。

 

苹果当然不服,声称裁决“误解了App Store的安全与繁荣”,并誓言上诉。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败诉已经意义非凡:它是英国首个对科技巨头成功开庭审理的“集体诉讼”案例,为消费者和开发者打开了新战场。

 

更大的问题在后头,如果赔偿额按1.5亿英镑计算,全球监管机构或将闻风而动,其他平台巨头(Google、Amazon、Microsoft)都可能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抽成生意”。未来或能改写这些科技巨头的商业逻辑。

 

→盖特威克机场扩建遇阻,遭司法复核

 

根据报道,伦敦南部的盖特威克机场打算扩建第二跑道的计划暂时遇到了阻碍。

 

环保组织CAGNE正式提起司法复核,质疑政府批准扩建第二条跑道的决定违法,理由不只是噪音太大,更是气候账算得太模糊,因此不应获得开发许可。

 

这条备用跑道一旦投入使用,每年将增加超过十万次航班。CAGNE指出:政府在环评中忽略了入境航班的碳排放、非二氧化碳污染效应,甚至过度依赖还停留在理想阶段的“零碳飞行战略”。

 

虽然这种司法复核能够暂缓扩建的脚步,不过法院是否会支持环保组织的说法仍是一个问号。您支持盖特威克机场的扩建吗?欢迎您在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太阳能骗局:公司欠款超三百万,受害者几乎血本无归

 

近日,伦敦高等法院正式裁定Trident West Industries Ltd清盘,另一家关联附属公司 Star Solar Ltd于2025年4月进入自愿清算。

 

这两家公司由董事Terry Smith掌舵,在2023年5月至2025年1月间,共收取客户款项超过310万英镑。尽管接到了大量的投诉和法院判决,但却仅归还9名投诉者的7,010英镑,仍有超过40万英镑的债务几乎未偿还。

 

这两家公司主要通过电话营销和上门推销,向已安装太阳能系统的客户销售配件和维护计划,同时虚假承诺政府补贴退款,最终未兑现。

 

更糟的是,Trident West Industries Ltd还违反《2006年公司法》,未按规定提交2024年8月的确认声明和2025年4月的财务报表。

 

在这里,丽莎提醒在英国经营生意的华人,请遵守英国《2006年公司法》的规定;不要通过虚假承诺或误导性宣传获取客户资金;收到客户投诉或法院判决时,应迅速采取行动,妥善处理赔偿或退款;避免拖延或忽视债务,否则可能加重公司及董事的法律风险。如您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丽莎商法部。

 

 

好的,本周的《丽莎商法快讯》就先说到这里。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英国公司法、英国跨境电商方面的问题,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可以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欢迎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1949年,德国人阿道夫·达斯勒创立了阿迪达斯(Adidas),如今76年过去了,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体育品牌。也是在那一年,阿道夫·达斯勒决定让品牌永远被三道线定义。三条杠,象征速度、力量与对称。这三条线成了运动的图腾:从球鞋到球衣,从奥运到世界杯,连不爱运动的人都认识它。

 

而在大洋彼岸的纽约,一位名叫Thom Browne的设计师,却在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诠释“条纹”。他的品牌成立于2001年,以极简、修身的西装和学院风运动装闻名。最初他也用了“三条横杠”的设计,但在2007年收到阿迪达斯的投诉后,Thom Browne换成了四条杠——位置不同、比例不同,却仍然保留那种“条纹感”。

 

阿迪达斯还是觉得:“不行,这还是太像我们了。”

 

于是,两家企业开启了横跨德国、美国、欧洲、再到英国的“条纹大战”。今天,丽莎和大家继续《商标大会战》系列的第14期——德国巨头Adidas和纽约裁缝Thom Browne之间的案件(Adidas AG & others (appellants) v Thom Browne Inc & others)。

 

 

从纽约到伦敦:条纹官司打遍全球

 

一直以来,阿迪达斯以铁腕维权著称。只要有人敢在运动服上画几道平行线,它就会出现在法庭上。

 

这场与 Thom Browne 的纠纷,可以说是这家德国公司品牌保护史上的“系列剧”,文章篇幅有限,也为了让莎粉更快了解两个品牌的诉讼史,丽莎给大家快速带过:

 

2007年:Thom Browne改为四条杠设计,双方暂时休战。

2021年:阿迪达斯在美国纽约提起诉讼,指控Thom Browne侵犯其三条杠商标。Thom Browne则反击称阿迪达斯滥用商标权。

2023年1月:纽约联邦法院的陪审团判决——Thom Browne不构成侵权。阿迪达斯不仅没赢,还在舆论上遭遇“品牌欺负设计师”的质疑。

2024年初: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驳回阿迪达斯对Thom Browne商标注册的反对。

2024年2月:荷兰法院也判定Thom Browne的条纹设计并非抄袭。

2024年11月:英国高等法院法官Joanna Smith再次判阿迪达斯败诉——她认为阿迪达斯的商标描述“不够清晰”,消费者能分辨出四条和三条的区别。

 

总结来说,阿迪达斯不管在美国、欧洲各地还是英国,几乎都没有赢得胜利。

 

阿迪达斯当然不甘心。于是,它继续上诉到英格兰与威尔士上诉法院(Court of Appeal)。

 

然而,时间来到2025年10月,上诉法院给出的答案依旧是:不可以。

 

为什么英国法庭会把“三条杠”踢出局?——关键点很简单

 

阿迪达斯在英国注册的是“位置商标”(position marks)。

 

它的意思是:它不是注册具体的图案,而是注册“条纹在衣服上的位置”。比如:三条线从肩膀垂到袖口,或者沿裤腿外侧分布。

 

问题就在这里。法院认为:阿迪达斯提交的图样与文字描述不一致。图片显示的是竖条,但文字写得很宽泛,比如“沿服装长度方向的三条平行线”。这就可能包括不同宽度、间距、位置、比例的变化。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个商标,而是一大串系列商标。

 

英国上诉法院的Richard Arnold 法官直言:“任何一个可以涵盖多种视觉变体的书面描述,都不符合注册要求。”

 

法律上,商标必须具备“清晰性和精确性”,让公众能识别“这是品牌的标识”。但阿迪达斯的描述太“弹性”,导致法院认为它违反了《1994年商标法》的两项基本条件。

 

 

法官的逻辑:消费者能看出三条和四条的区别

 

阿迪达斯就此辩称:“虽然条纹数量或粗细不同,但消费者看到这些线条,就会想到阿迪达斯。”

 

但法官Joanna Smith在一审判决里用了一个很现实的标准:“普通消费者不会把Thom Browne的‘四条杠’误认为Adidas的‘三条杠’。”

 

她认为,Thom Browne的条纹更“厚实”,而且数量不同,视觉上差异明显。

 

上诉法院也同意这一点,认为Joanna Smith法官“没有任何法律或原则错误”。

 

阿迪达斯还指责法官“过于关注视觉差异”,忽视了品牌识别的“来源信息”。但上诉法院认为这种指控毫无根据。因为法官在判决中已经充分考虑了消费者是否会混淆来源,只是结果对阿迪达斯不利。

 

换句话说:法院并不是不尊重“三条杠”的历史,而是认为——品牌不能把一种普通的装饰图案变成“别人都不能碰的元素”。

 

这和我们上一期,Premier Inn和easyJet的“短语商标”很类似。感兴趣的莎粉,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回看丽莎往期文章:

 

为了一句话, 英国Premier Inn和easyJet掐起来了!

 

 

为什么要在英国打?这场仗的意义远不止商标

 

有人问,一个德国品牌,一个美国品牌,它们以前都在各自属地有过法律斗争,为何还要跑到英国再打?

 

答案是:英国判例的象征意义太大。

 

英国拥有独立于欧盟的商标体系,是全球时尚品牌的必争法域。在这里赢,不仅意味着能控制英国市场,还能对其他英联邦国家产生影响。

 

对阿迪达斯来说,这场官司更像是一场“全球品牌防线保卫战”。哪怕赢不了,也要告诉世界——我永远在捍卫三条杠的独特性。

 

但如今,连续在美国、欧盟、荷兰和英国都败北,已经让人开始怀疑:阿迪达斯的“三条杠神话”,是不是太依赖诉讼而忽略了设计本身?

 

反过来,Thom Browne要在英国守住自己的设计空间,避免在欧洲或全球被阿迪达斯通过别的法律途径限制。

 

“三条杠”神话就此终结?

 

未来,阿迪达斯有可能在英国继续上诉至最高法院(UK Supreme Court),需要展示有重要法律问题值得最高法院审理才能获得受理,但这种程序成本高且并非必然获准。

 

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双方回到谈判桌前进行谈判。历史上大品牌与独立设计师经常通过和解或合作化解冲突。

 

从法律专业角度看,丽莎不认为这是阿迪达斯“被针对”,而是现代商标保护的一个现实挑战:

 

1.商标清晰性问题(clarity & precision)

位置商标之所以难,是因为它必须定义“标志在产品上的确切位置”。

一旦描述太模糊,法院就会认为消费者无法识别唯一来源。

 

2.视觉与品牌印象的区分

阿迪达斯强调“消费者看到条纹就想到我”,但法院强调的是“视觉上能否混淆”。也就是说,品牌印象≠法律识别。品牌在市场上再有影响力,也不能垄断“装饰元素”。

 

3.市场现实

现代运动服、街头服装充满平行线、拼条纹设计。如果法院允许阿迪达斯把

“竖向三条线”垄断,等于禁止整个行业使用这种常见的美学语言。

换句话说——法律要保护创意,但不能让创意变成武器。

 

 

丽莎小结:品牌到底如何保护自己的商标?

 

可以说,阿迪达斯的“三条杠”是全球品牌史上最成功的符号之一,但它也暴露了一个困境——当视觉元素成了商业资产,“原创”与“公共美学”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英国上诉法院的这次判决,或许意味着一个信号:在现代审美中,任何品牌都不能靠模糊的线条“垄断”普通图案。法律要保护标识,也要保留设计师的自由。

 

对于品牌方来说,丽莎建议您在注册商标时要“明确、具体、单一”,本案的判决我们可以发现,模糊的描述是不被认可的。

 

其次,要多层次保护,不靠一招鲜。像阿迪达斯这样只靠“三条杠”吃天下的策略太危险。现代品牌应该用图形、LOGO、颜色组合、设计专利等多重手段保护形象。视觉符号可以组合成体系,而不是单点防御。

 

如果您在经营时遇到商标纠纷,或是在商标注册时有疑惑,欢迎您随时联系丽莎商法部。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最近英国移民政策的又一轮调整,让不少留学生和打算留英工作的朋友心里一紧。

 

新的工签(Skilled Worker Visa)标准一出,工资要求提高,可申请的岗位减少,雇主担保难度也随之上升。

 

很多人开始担心:

  • 是不是留英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
  • 我现在的职位还符合条件吗?
  • 要不要赶在新政前尽快申请?

 

然而,事情真的像看上去那么糟吗?政策的每一次“收紧”,往往也藏着新的转机。

 

在这期视频中,我们将带你从不同角度看清这次变化的真正影响。点击下方视频了解详情,看看到底谁受影响最大,又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出路正在出现?

 

《工签门槛提高:机会更少了吗?》

 

莎粉们喜欢我们的影片吗?之后,丽莎还会继续以简单平易的方式,和大家科普更多英国法律信息。

 

想要学习更多,记得关注我们!

 

丽莎还要提醒,所有我们制作的视频,都会同步发布在丽莎的官方YouTube平台。如果想要观看更多丽莎视频,可以关注我们(丽莎律师行)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mpxpJNXwSfgy7_z6ljKmg

 

我们也有英文版YouTube(Lisa’s Law Solicitor):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3MHpkVaHm6EsGunDg1xUpQ

 

 

如果对于视频内容,英国法律的更多方面,还有任何疑问,都可以直接咨询丽莎律师行。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莎粉们周三好!丽莎为大家整理了近期值得关注的英国移民快讯,本篇将涵盖的重点移民讯息有以下:

  • BBC深扒“黑产便利店”:无需身份,月付250镑就能开店
  • 假律师、真陷阱:内政部开抓伪移民律师
  • 新政后,餐饮、酒店行业办理工签有窍门
  • 无国籍者家属团聚最后的“黄金窗口”

 

 

→BBC深扒“黑产便利店”:无需身份,月付250镑就能开店

 

在英国,除了人们熟悉的连锁商超,如Tesco、Sainsbury’s、M&S之外,还有很多开在社区的便利店(mini shop)。

 

如果你曾光顾过这些商店,你会发现它们所售卖的东西和连锁超市不太一样,似乎是另一个天地。除此之外,这些店铺的营业时间可谓是“超长待机”,甚至是24小时营业。

 

你可能会好奇,这样的商店到底有什么竞争力?在人工成本这么高的英国,能做到24小时开店,它们靠什么盈利?

 

最近,BBC就派记者卧底,深入这些便利店,揭开了一层令人心惊的真相:这些超市的经营者是被拒绝庇护的移民,他们付钱给“挂名老板”,买下一个假身份,然后白天卖假烟、夜里数真钞。

 

这也是一张有组织的犯罪网络。它由库尔德裔团伙操控,覆盖从苏格兰到德文郡的上百家迷你超市、理发店和洗车行。

在报道中,一位名叫Surchi的“店主”坦言——他的庇护申请早被拒,但只要每月交250英镑,就能继续以别人的名义开店,“想卖什么都没人管”。店铺被查?没关系,只要改个拼写、换个生日,再注册一次公司,照样继续营业。他甚至得意地说:“我有十二岁的顾客,他们也买烟。”

 

这听起来像荒诞剧,但一切都真实存在。BBC的卧底记者亲眼看到:有人在地下室藏私烟,有人篡改电表躲账单,还有人花6,000英镑请“专业装修队”打造能骗过嗅探犬的暗格。

 

而在另一头,这些所谓的“幽灵董事”(名字挂在Companies House的人)过着体面的生活。他们每月收租金式的“挂名费”,从不问店里卖的是什么,也从不出现在店门口。有人因为违法被吊销资格,但转眼又换了个拼写、改了个生日,继续注册新公司。

 

更残酷的是那些付着租金,辛苦打工的人。一位在黑潭(Blackpool)打工的库尔德男子表示:“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只拿60英镑。”也就是说,他的时薪还不到4.5英镑,远低于英国的最低工资(12.21英镑/时,21岁以上)。

 

从法律层面看,这是一场多重犯罪的连锁反应:

 

虚假注册公司,违反《公司法》;

 

雇佣非法劳工,违反《移民法》;

 

销售假烟假货,违反《消费者保护法》。

 

但在现实里,这些罪名往往被稀释为“罚款200英镑”或“缓刑六个月”。这也是为什么,这种“黑产便利店”能够迅速壮大,让那些“无身份、无收入、无出路”的人在英国继续生活下去。

 

可见,英国想要治理移民问题,这样的“地下生意”必须要整治,还消费者和市场一个公平和健康的环境。

 

 

→假律师、真陷阱:内政部开抓伪移民律师

 

在当前的英国法律市场上,有人自称能“100%搞定签证”,“翻盘上诉稳赢”,不少人就听信这样的“承诺”而被卷走了几十万英镑,最后人财两空。

 

最近,英国内政部终于出手,要用《犯罪收益法》的新权力,直接没收这些伪律师的不义之财。

 

甚至,内政部还公开讲述真实案件:有冒牌顾问靠“代办签证”骗取50多万英镑;另三人靠网络诈骗移民申请者,赚了300万英镑。这些所谓“移民律师”却成为人们逃离困境的陷阱。

 

根据最新提案,移民咨询监管机构(IAA)将被赋予追踪、冻结和收回非法所得的权力,不再依赖警方介入。这意味着,那些靠欺骗庇护申请者和签证申请人牟利的“假顾问”,不但要被查封资产,还可能被罚至倾家荡产。同时,政府计划把收回的钱重新投入边境安全和执法行动。

 

移民法复杂、程序冗长,而骗子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下手。丽莎在这里提醒广大移民朋友,在寻找合适的移民律师和机构时请擦亮双眼:

 

第一,看注册——所有合法移民律师必须移民咨询管理局(IAA)、律师监管机构(SRA)官网等机构可查(还包括:General Council of the Bar、Law Society of England and Wales、Chartered Institute of Legal Executives、Faculty of Advocates、Law Society of Scotland、General Council of the Bar of Northern Ireland、Law Society of Northern Ireland);

 

第二,看承诺——正规律师绝不会保证“百分百通过”;

 

第三,看沟通——真正的法律服务讲程序,不讲“捷径”。

 

选择律师服务您也需要“货比三家”,如果您认为遇到了“假律师”,请千万不要被蛊惑而急于付款。您可以随时联系丽莎移民部,我们专业的团队会为您排忧解难。

 

 

→新政后,餐饮、酒店行业办理工签有窍门

 

自2025年7月22日起,英国技术工签(Skilled Worker Visa)迎来史上最严改革:技能门槛从RQF 3一跃升至RQF 6,相当于从“A-level”升到“大学学位”。

 

这意味着餐厅经理、厨师、酒店主管等许多餐饮、酒店相关岗位被一刀切出签证名单之外。再加上薪资门槛提高到年薪41,700英镑,接待服务行业几乎无法从海外劳动力市场招聘新鲜血液。

 

但事实上,这并不意味着餐饮、酒店行业的雇主完全无法雇佣海外劳动力。其实还有一道隐秘的门没关。

 

因为新规只限制新申请人,而在2025年7月22日之前已经拿到技术工人签证的人,依旧能在餐饮业继续被赞助、跳槽、甚至换雇主。

 

并且,如果雇员最早的担保日期在2024年4月4日之前,还能维持旧标准:年薪只需31,300英镑(具体不同的岗位代码在薪资要求上略有差异)。

 

对雇主来说,这批“老签证持有人”成了行业里的黄金资源,能省预算又合法用人。这是当前继续以相对低成本雇佣海外劳动力的一种渠道。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批人数量相对较少。毕竟,在签证紧缩的时代,会做中餐的厨师,可能比签证官还稀缺。如您对服务业岗位办理工签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咨询丽莎移民部。

 

→无国籍者家属团聚最后的“黄金窗口”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正以“无国籍者”身份留在英国,那么请记住一个关键日期——2025年11月10日。这一天之后,通往家庭团聚的“老路”将彻底关闭。

 

过去,根据移民规则第14部分,只要你是无国籍者的伴侣或子女,无论你们的关系是在他获批身份之前还是之后建立的,都能申请家庭团聚——没有英语、收入或住宿要求,只要“家”的关系存在,就能申请。

 

但从11月11日起,新规《Appendix Statelessness》正式上路:只有在无国籍者第一次获得身份之前就已经是家庭成员的人,才能申请团聚。那些在此之后才结婚或组建家庭的,只能转向《Appendix FM》——条件更严、门槛更高。

 

这意味着,现在到11月10日,是最后的申请窗口期。过了这道门槛,再想用旧规则团聚,就只能望“家”兴叹了。对于许多在英国艰难等待团聚的家庭来说,这段时间,既是希望的倒计时,也是政策转折的临界点。如您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联系丽莎移民部。

 

 

好了,本期的《丽莎移民快讯》就到这里。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2021年1月的时候,一名59岁的园丁巴里·雷尔夫(Barry Relf)在英国萨里郡奇普斯特德(Chipstead)的一栋豪宅内工作时,不幸从梯子上坠落,导致脊椎骨折、终身瘫痪。

 

接下来,这场悲剧演变为一宗索赔逾百万英镑的诉讼。近日,英国法院作出判决——遗憾的是,这名园丁最终败诉。这究竟是为什么?

 

 

意外发生终身坐轮椅

 

事发当天,巴里正在为业主约翰与乔安娜·米格尔(John & Joanna Meager)夫妇修剪网球场上方针叶树的枝条。

 

根据法庭陈述,约翰是一名金融界高管,担任投资管理公司Coremont的客户运营主管。他们的房子据说价值230万英镑。

 

约翰·米格尔故居橡树小屋的网球场,巴里·雷尔夫曾在那里发生园艺事故。

 

据称,约翰曾担心树上的鸟类会在网球场上排泄,于是委托巴里进行清理。

 

巴里当时使用一把小型链锯,在梯子上作业。事故发生的具体经过他已不记得,但同事作证称,一根树枝突然坠落,击中梯子,引发剧烈晃动,导致他重重摔落。

 

巴里因脊柱受损而终身坐轮椅。

 

事后,他提起诉讼,向约翰夫妇索赔超过100万英镑。他的律师斯蒂芬·基莱利亚(Stephen Killalea KC)辩称,这项高风险工作本应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树木外科医生完成,而雇主为了节省“几百英镑”的费用,未聘请专家,构成疏忽。

 

雷尔夫先生在橡树小屋的场地工作时不幸摔倒。

 

律师在法庭上表示:“修剪树木是危险的工作,理应交由专业承包商来做。维护这样一座宏伟的房产,就应承担相应的安全成本。”

 

在巴里·雷尔夫的园艺事故损害赔偿诉讼听证会结束后,乔安娜和约翰·米格尔在高等法院外。

 

约翰夫妇则反驳称,他们不应对事故承担责任。

 

首先,巴里并非他们的雇员,而是独立的自由职业者;其次,他们也不存在任何疏忽,因为巴里夫及其同事都是经验丰富的园丁,具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法院裁决

 

经过审理,安德鲁·金尼尔法官(Judge Andrew Kinnier)最终驳回了巴里·雷尔夫的赔偿请求。

 

判决书指出,虽然巴里曾在“橡树庄园”兼职工作约两年,但他自由接活、可为他人服务,其报酬并非直接由业主支付,而是先由同事领取,再由同事转付给他。法院据此认定,两人均属“独立承包商”,而非受雇于约翰米格尔夫妇。

 

金尼尔法官还提到,巴里和同事自带工具,自行决定工作方式和时间。“他们明确表示,这项工作不需要专业树木外科医生或其他专家协助。”

 

在判决结语中,法官写道:“我确信,证据清楚地表明,巴里先生和他的同事都是独立承包商,而非米格尔家的雇员。我理解,这一判决对巴里先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毕竟事故的后果极为悲惨。但根据现有证据,他的索赔请求必须被驳回。”

 

丽莎评论

 

这样的意外事件虽然并不算多见,但确实为自雇人员和业主都敲响了警钟。在本案中,巴里的索赔是基于雇主责任(employer’s liability),当事人主张业主作为“雇主”违反了对他应尽的安全注意义务。

 

法官的核心判断是:业主并未对巴里承担额外的安全义务,因为巴里是独立承包人(并不属于雇佣关系),具备经验、技能和设备,工作方式由他自己决定,业主只是委托工作结果,而非指导过程。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法律体系中,判断一个人是雇员(employee)还是独立承包人(independent contractor),法院通常会综合考量多个核心要素(这一原则源自多起判例,如Ready Mixed Concrete (South East) Ltd v Minister of Pensions and National Insurance [1968])。

 

首先是控制权(Control)。如果雇主有权决定一个人的工作内容、方式、时间和地点,那么这种关系更可能被认定为“雇佣”。相反,如果劳动者能够自由决定工作方法、使用自己的工具并安排自己的时间,则更接近“独立承包人”。

 

在本案中,法官指出:巴里自带梯子、链锯等设备;他与同事自行决定何时、如何修剪树枝;业主并未监督或指挥他们的工作。因此,这种关系不符合“雇佣关系”的控制特征。

 

其次是互惠义务(Mutuality of Obligation)。雇佣关系意味着雇主有义务提供工作并支付报酬,而雇员有义务接受并完成工作。如果双方没有这种长期的互惠承诺(例如按次结算),法院通常认为不存在雇佣关系。巴里并没有固定工资,工作是临时、按次计费,符合自由职业者的特征。

 

第三是自营性质(Business on Own Account)。如果一个人拥有多个客户、自行承担工具费用、可以自行定价或雇人协助,这表明他是在“经营自己的事业”,而非受雇。巴里为多位业主提供服务,自带设备,这一点成为法院的重要依据。

 

由此,法官认定他是自雇的独立承包人(self-employed contractor),而非米格尔夫妇的雇员。

 

此外,也没有证据显示业主“应当知道”存在危险却置之不理。也就是说,业主也没有违反了侵权法的过失。通常来说,要成立过失侵权,原告必须证明这几个关键:

  • 被告对其负有注意义务(duty of care);
  • 被告违反了该义务(breach of duty);
  • 因果关系:该违约造成了损害(causation& damage)

 

法院认为,修剪树枝属于园丁的专业领域,而非业主应承担的专业职责。更重要的是,原告本人曾判断“无需专业树木外科医生”,说明他自愿承担了工作风险。综上,法院认定米格尔夫妇既非雇主,也不存在过失责任,因此驳回了赔偿请求。

 

这起案件对园丁、手工匠、装修工等自由职业者具有重要警示意义:自雇意味着自由,也意味着自行承担安全风险。自雇人员无法享受《1974年健康与安全法》(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 Act 1974)所赋予的雇员保护,也无权获得工伤赔偿。他们只能依赖于雇主之间签订的合同条款。

 

 

建议自雇者注意以下几点:

 

务必购买个人责任与伤害保险(Public Liability/Personal Injury Insurance);

自行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否则一旦意外,医疗和经济损失需自担;

对于危险工作,应在书面合同中明确责任划分,尤其是涉及电锯、梯子或高空作业时;

不要低估专业树木外科服务的重要性;

即使经验丰富,也应进行风险评估并使用适当的安全装备。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起案件也提醒业主在雇佣家政、园艺或装修等服务时应保持谨慎:

 

先选择具有保险的专业承包人;

在雇人前要求对方出示保险证明,以防意外发生后产生纠纷;

在合同中明确说明对方为

“独立承包人”,并由其承担安全责任,避免关系模糊;

进行基本的安全检查与风险告知,确保工作环境安全(如稳固梯子地面、清除障碍物);

对于高风险任务,应聘请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例如经ARB认证的树木外科承包商)。

 

 

本案提醒人们,雇佣关系的界定往往关乎案件成败。对于涉及雇佣、合同或人身伤害纠纷的当事人,及时寻求专业法律意见至关重要。我们的诉讼律师团队在处理此类雇佣与侵权争议方面经验丰富,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法律支持和解决方案。

 

好了,本期分享就到这里。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丽莎律师行定期发布实用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法律资讯!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欢迎直接联络我们,提出任何法律咨询。

订阅我们的电子报

Subscribe Newsletter Blog Sidebar Chinese

这个字段是用于验证目的,应该保持不变。
Untitled(Required)

欢迎咨询我们,并了解我们如何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