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London Road,
London, SE1 6JZ
020 7928 0276
info@lisaslaw.co.uk

新闻与见解

2025年7月,Coldplay在美国波士顿演唱会中的一段视频爆红,这段被称为“Coldplay kiss-cam”的短视频在TikTok(海外版抖音)上的播放量已接近1.25亿次。

 

这是演唱会中的一个环节,现场的直播镜头会对准现场的情侣观众,很多对情侣都会在此刻拥抱接吻。

 

这浪漫一幕本应让人艳羡,然而,有一对“情侣”的反应却非常令人意外,他们并非在直播镜头前表现得更加甜蜜,而是立即捂脸,离开镜头范围。

 

这反常的表现立即引起网友的“警觉”,“互联网侦探”纷纷出动。数小时内,这对“情侣”的真实身份就被揪了出来——男方是知名跨国企业Astronomer的首席执行官,已婚;女方则是其同事,为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同样是已婚。这一次的演唱会“出轨门”成为了一次彻头彻尾的“社死”事件。

 

尽管媒体八卦对焦的是出轨、情感伦理,但对于公司HR、合规及管理团队而言,这背后却隐藏着更复杂、更棘手的法律风险和管理难题。这不是简单的办公室八卦,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合规文化、雇主的法定义务、性骚扰的防控机制、声誉保护,甚至——官司和赔偿。

 

今天,丽莎就想和大家聊聊“办公室恋情”那些事,以及背后的法律问题。

 

 

办公室恋情,从“私事”到“职场风险”

 

职场上发生恋情并不稀奇。数据显示,不少人都是在工作中遇到人生伴侣的。但在后疫情时代,随着混合办公和远程工作的普及,办公室恋情的形式变得更为隐秘,也更难被察觉。

 

可一旦“翻车”,后果可能远远超过失恋本身。

 

正如本次事件中,公司高管的行为不仅引发了对其婚姻忠诚的质疑,更波及了公司内部管理、公平晋升、上下级权力结构等核心问题,这其中甚至牵扯不少法律问题,甚至是“刑事指控”。

 

想象一下——一名女下属与男上司发生恋情,其他同事是否会质疑她升职的公平性?万一恋情破裂,男上司在项目安排上是否可能“公报私仇”?再进一步,如果女方指控男方在恋情中存在“胁迫”或“职务性权力”,那么性骚扰的指控是否能成立?

 

这类“从恋情到举报”的案例,在英国就业法中并不少见。

 

 

企业是否该有“办公室恋情政策”?

 

不少人会问:办公室恋情不是私事吗?公司有权利干涉吗?

 

其实不然,根据英国《2010年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雇主在处理员工事务时,不得因为某些特定的个人特征而歧视员工。法律一共列出了九种“受保护特征”(protected characteristics),其中就包括:婚姻或民事伴侣关系。

 

说白了,如果你是已婚人士,或者和伴侣处在法律承认的“民事伴侣关系”中,公司就不能因为你“结了婚”而区别对待你。

 

举几个更接地气的例子:

 

老板觉得你结婚了,可能更“顾家”,就不给你升职机会,这是违法的;

 

公司得知你婚内和同事恋爱,便立刻对你大做文章,却对未婚的一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可能构成歧视;

 

同事拿你已婚身份开玩笑、嘲讽你“脚踩两条船”,公司放任不管,也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法律不是在保护你婚姻本身的道德问题,而是保护你因为婚姻状态而遭受不公平对待时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否婚内出轨,公司在处理问题时,都不能仅仅因为你“是已婚人士”而给你更严厉的处罚或区别对待。

 

在实际操作中,公司应该将婚姻状态纳入到反歧视政策和员工培训当中,提醒员工:不管别人的婚姻情况如何,大家都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同事,不偏不倚。

 

此外,如果办公室恋情演变为骚扰、歧视、权力滥用或报复行为,雇主就必须承担责任。

 

英国《2010年平等法》中的性骚扰定义包括:“任何不受欢迎的性行为,若其意图或效果是侵犯他人尊严、或造成恐吓、敌意、侮辱或冒犯的环境。”

 

在现实中,这种不受欢迎的行为可能是肢体接触、言语调戏,也可能是恋情结束后对另一方进行的报复或排挤。更复杂的是:当事人对同一段关系的感受可能天差地别。一方觉得是你情我愿,另一方却可能认为是“迫于职务压力”。

 

这时,企业必须做到:在调查中保持中立、及时、保密,并提供双方适当支持。

 

鉴于此,越来越多英国公司会通过制定“关系申报政策”或“工作场所尊重守则”,对职场恋情进行合理引导。丽莎在这里建议广大雇主:

 

不能明确禁止恋情,而是要求透明申报,特别是涉及上下级关系;

 

强调不能因恋情影响工作判断或引发利益冲突;

 

明确规定公开亲密行为(如办公室拥吻)为不当行为,视情节可纪律处分;

 

高管合同中可增设“保密义务”及“最佳利益义务”条款,强化法律约束。

 

 

假若办公室恋情引发“骚扰指控”,公司到底应该怎么办?

 

一旦有员工提出骚扰或恋情引发的不公平指控,公司不能“装聋作哑”。

 

调查应遵循以下原则:

 

快速反应:拖延会造成信任崩塌;

 

中立调查人:如有需要,可聘请外部调查员;

 

保密性:避免办公室“八卦蔓延”;

 

对双方法律保护:既保护举报人,也避免对被举报人造成“未审先判”。

 

更重要的是,公司HR要认真对待,具备法律素养,不能有所偏颇,懂得识别“恋情中的权力结构”、“潜在骚扰”和“构成性报复”。这时,寻求公司法务或是专业律师的建议将会非常重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能够降低事件的影响,很多涉及职场骚扰的事件,会通过非披露协议(NDA),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密协议”来和平收场。

 

但根据目前拟议的《就业权利法案》,当出现骚扰、歧视或性行为不当事件时,企业或被限制使用NDA。未来可能的情况是:员工即使签了保密协议,也可以公开讨论性骚扰指控,并不构成违约。

 

“合理措施”义务的新要求

 

2024年10月,《2023年工人保护法》(Worker Protection Act 2023)正式生效,为雇主提出了更高的合规标准:不仅要回应办公室性骚扰,还要“积极预防”性骚扰。

 

EHRC(英国平等与人权委员会)发布的技术指南明确指出:

 

雇主必须进行性骚扰风险评估;

 

定期开展管理层与员工的反骚扰培训;

 

建立透明的投诉机制,鼓励举报不当行为;

 

对第三方(如客户、合作方)可能造成的性骚扰,也要纳入风险管理范畴。

 

根据目前拟议中的《就业权利法案》,这一“合理措施”义务将升级为“采取一切合理措施”(all reasonable steps)。

 

也就是说,法律正在提高对雇主义务和合规要求,这也应当引起广大雇主的注意。

 

 

后果不仅仅是赔偿,还有“声誉塌方”

 

一场办公室恋情,一段“出轨”视频,一次被动公关,可能带来:

 

无限额的赔偿:根据法律规定性骚扰或歧视索赔无赔偿上限;

 

不公平解雇的官司:若处理不当,还会被指控不公平解雇;

 

高管个人法律责任:在某些案件中,个人行为可追责;

 

雇主品牌严重受损:公众、客户、投资人可能不再信任公司;

 

人才流失:当受害者选择离职而非举报时,公司也同样面临人才流失。

 

虽说爱情是美好的,但在职场中,失控的办公室恋情,尤其是不透明、不对等、有所意图的办公室恋情恐怕会让各方都陷入漩涡当中。

 

因此,企业必去正视问题——恋情的发生不可控,但组织不能缺少应对机制、文化建设和法律防火墙。如您有任何相关问题,欢迎咨询丽莎律师行。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你的英国银行账户突然被冻结了吗?你是不是也以为“等等就会解冻”?现实可能比你想的严重得多……

 

我们之前曾经和大家讲解过英国银行冻结账户的3个常见原因,想要重温的可点击这里《没做亏心事, 银行账户被意外冻结? 三大常见原因你中了吗?》。

 

那么,账户被冻结之后,如果你没有第一时间做这几件事,不仅取不出钱,还可能被怀疑资金来源有问题?

 

有人只是收了朋友一笔转账,就被调查、关账户,也有人是自己存现金,结果被当成洗钱嫌疑?

 

❗如何联系银行、怎么留证据、哪些操作千万别做?

❗什么情况只要做1件事就能解决,哪些又必须3步全做?

 

具体怎么处理?看完这支视频你就知道了!

 

《英国账户被冻结要崩溃?这3件事先做再说!》

 

莎粉们喜欢我们的影片吗?之后,丽莎还会继续以简单平易的方式,和大家科普更多英国法律信息。

 

想要学习更多,记得关注我们!

 

丽莎还要提醒,所有我们制作的视频,都会同步发布在丽莎的官方YouTube平台。如果想要观看更多丽莎视频,可以关注我们(丽莎律师行)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mpxpJNXwSfgy7_z6ljKmg

 

我们也有英文版YouTube(Lisa’s Law Solicitor):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3MHpkVaHm6EsGunDg1xUpQ

 

如果对于视频内容,英国法律的更多方面,还有任何疑问,都可以直接咨询丽莎律师行。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当您斥资购置一套房产,原以为是一次稳妥的投资,却没想到,邻近突然建起的高楼彻底挡住了自然采光,不仅影响日常居住体验,还可能对未来转售价值造成影响。

 

类似的情况在英国并不罕见,但相关纠纷往往难以解决。不过这一次,业主赢了。斯蒂芬与詹妮弗·鲍威尔将耗资20亿英镑的Bankside Yards项目告上法庭,最终成功获赔50万镑。

 

 

故事背景

 

2002年,斯蒂芬与詹妮弗·鲍威尔夫妇在伦敦南岸(South Bank)的Bankside Lofts公寓楼购买了一套位于六层的住宅,并在此舒适地生活了二十多年。

 

他们原本认为,这是一次成功且长期的投资,直到一个毗邻的大型开发项目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据媒体报道,伦敦市政府批准在Bankside Lofts附近建设一个名为Bankside Yards的大型混合用途开发项目,总投资高达20亿英镑。

 

根据规划,该项目将包括8座高层塔楼,其中部分建筑将达到“巨型”体量,最高一栋拟建50层。

 

在2019年至2021年间,该项目中第一座竣工的建筑是Arbor大厦,一栋17层高、耗资约3500万英镑的办公楼。

 

然而,这座建筑落成后,对鲍威尔夫妇的生活造成了实质性影响——它遮挡了进入他们公寓的自然采光,尤其是卧室区域,使他们甚至无法在床上阅读。

 

据了解,受到影响的不止他们一户。居住在七楼的邻居、房地产金融从业者凯文·库珀于2021年购买公寓后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两户人家随后对项目开发商提起诉讼,寻求法院发布禁令,限制进一步的光线遮挡,并警告如诉求不被接受,甚至可能要求将该栋已完工的建筑拆除。

 

 

法院裁决

 

英国高等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

 

主审法官拒绝发出拆除命令,指出强制拆除并重建Arbor大厦将造成超过2亿英镑的资源浪费,并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然而,他同时认定,鲍威尔夫妇与库珀先生的公寓因自然采光大幅减少而“受到严重影响”。

 

法院裁定,负责该建筑的开发商Ludgate House Ltd应向鲍威尔夫妇赔偿50万英镑,向库珀先生赔偿35万英镑,以补偿他们因光照损失导致的居住质量下降。

 

法官指出,尽管这些房间仍可使用,但光照不足已经严重妨碍了居住者对空间的正常使用与享受。

 

“损害不在于房产的市场价值变化,而在于居住的实用性与舒适度。原告强调,他们并非为了金钱索赔,而是希望能恢复自然光线,以充分享受住宅本应带来的生活品质”。

 

据说——开发商方面一直否认侵权,辩称这座新建大楼并未严重遮挡邻近三户的自然光,并指出即便卧室光线不足,也可通过开启灯具来补偿。他们的律师甚至称:“在床上阅读本就需要人造光,因此光照减少不构成真正损害。”

 

法官在判词中反驳了这一观点,指出开发商自身也曾在宣传中强调其建筑拥有“优越的自然光照”所带来的健康、幸福感和生产力提升

 

“开发商用光线做卖点,但却削弱了邻居的采光权,这种做法引发了正当的质疑。”

 

最终,法院未批准禁令,而是选择赔偿作为救济措施。他总结:“强制拆除一栋已投入数亿英镑建设的建筑物,显然是过度的,甚至具有压迫性。考虑到经济损失与公共利益,赔偿是更合理的补救方式。”

 

 

丽莎评论

 

本案中,Bankside Lofts公寓业主与邻近开发商之间的争议,核心法律问题在于“采光权”(Right to Light)。这是英国普通法下的一种地役权(easement),允许某处建筑长期享有从特定方向进入窗户的自然光。若业主已连续享有自然采光超过20 年,或通过契约明确获得此权利,即可依法主张该权利(依据《1832年民用通行法》(Prescription Act 1832))。

 

此外,“妨害”(Nuisance)属于侵权法(Tort Law)范畴。本案中,法院认定新建高楼严重遮挡了邻近住户的自然采光,对其居住使用权造成了“实质性干扰”,构成了妨害。

 

通常,受影响的业主可以向法院申请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禁令(Injunction):要求停止或拆除侵权行为,但法院会综合考虑

“衡平原则”,即是否合理;

损害赔偿(Damages):对已造成的实际损害给予金钱补偿。

 

法院在本案中选择判决开发商赔偿而非发出禁令,是因为拆除建筑的代价极高,同时也会带来公共利益的损失。这一判决在实际操作上较为平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本案也为业主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英格兰和威尔士,长期享有自然采光的房产可能受到采光权的法律保护。

 

如果你发现邻近的新开发项目显著减少了家中的自然光照,特别是在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是有权提出赔偿或寻求法律救济的。但是否能够胜诉,还需具体分析你是否享有法定采光权、光照损害是否达到“实质性”标准,以及法院如何在你的个人权利与开发商及公众利益之间进行权衡。虽然赔偿金额难以精确计算,但可以参考的一项依据是房产价值的潜在贬损,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正与新开发项目的盈利挂钩。

 

如果您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及时咨询专业法律意见,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如果您遇到任何房产纠纷,可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我们的诉讼部门律师可以根据评估情况,协助您解决相关问题。

 

 

如果您对文章有任何疑问,请进一步联系丽莎律师行。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 —— 最具国际化视野的英国华人律师行,专精于商业、房产、移民、家庭和诉讼法。<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伦敦诺丁山(Notting Hill),可以说是伦敦文艺世界的“知名IP”,这里因同名电影《诺丁山》的上映而被世人知晓,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除此之外,这里还是很多手工艺品、古董文玩、书店、精品店的聚集地。这让一位设计师Natasha Courtenay-Smith(下称“S女士”)看到了商机。

 

今天丽莎要和大家分享的案件(Natasha Courtenay-Smith and The Notting Hill Bag Co Ltd v The Notting Hill Shopping Bag Company Limited and others)虽然起源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购物袋”,但却牵扯出巨大的纠纷。

 

丽莎今天和大家继续《商标大会战》系列的第12期——“Notting Hill购物袋”的商标到底属于谁?

 

 

“Notting Hill购物袋”的起源

 

设计师S女士于2010年成立了一家公司,名为“The Notting Hill Shopping Bag Co Ltd”,专门设计并销售印有“Notting Hill Shopping Bag”等字样的时尚手提袋。

 

这种袋子融合了伦敦当地文化与环保概念,成为诺丁山地区颇受欢迎的纪念品。

 

2013年,S女士成功注册了“the Notting Hill shopping bag”的英国商标,保护她的品牌在市场上的独特性。这本应成为她事业发展的重要资产。

 

 

一场“无意之失”的代价

 

到了2017年,S女士打算扩大销售渠道,与一家批发商合作,由对方设立新公司“The Notting Hill Bag Co. Ltd.”来继续销售她的产品。

 

与此同时,她主动解散了原来的公司(也就是商标登记在册的那家公司)。

 

然而,就在这一步中,她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没有将商标从旧公司名下转移出来。

 

根据英国法律,公司解散后,其未处理的财产将归属国家,称为“bona vacantia”,意为“无主财产”。

 

因此,S女士的商标形同“失主无人认领的宝藏”。

 

品牌被抄袭,维权晚一步

 

多年后,即2023年,S女士发现,有一对兄妹在诺丁山的波多贝罗路(Portobello Road)售卖和她当年设计极为相似的购物袋,还用上了她公司曾使用的名称。她认为自己的品牌被“抄袭”,于是希望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利。

 

为此,S女士采取了两个行动:

 

恢复原公司:她通过法律程序将原先解散的“The Notting Hill Shopping Bag Co Ltd”恢复为一家注册公司;

 

续展商标:她尝试为原商标申请续展,并将其转回自己手中。

 

并且,将涉嫌抄袭的公司告上了高等法院。然而,S女士并没有如愿胜诉。

 

2025年7月18日,高等法院法官弗朗西斯卡·凯(Francesca Kaye)作出裁决:为时已晚。

 

 

法院难道不支持原创?

 

高等法院判决的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商标已归于国家,不能再“复活”

 

法院指出,在S女士解散公司后,其商标已成为“无主财产”(bona vacantia)归属国家。当时,她既没有主动续展,也没有转移给他人。等她2023年恢复公司并试图“拿回”商标时,商标已经在5月正式过期,无法恢复。

 

换句话说,恢复公司≠恢复商标。

 

  1. 无法证明过去5年“真实使用”

 

即使商标尚未过期,法院指出S女士也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她在过去5年中有“真实且持续地使用”该商标。根据英国法律,注册商标如果连续5年未使用,即可能被他人挑战并失效。

 

这对于许多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关键警示:注册不是终点,持续使用才是保障。

 

  1. 版权侵权主张也不成立

 

S女士还试图以“版权侵权”为由起诉对方,称对方抄袭了她原来的购物袋设计。然而法院认为,她的购物袋文字设计创意程度有限,保护范围较窄,而对方的袋子虽然灵感相似,但并非“实质性复制”。

 

法院也承认对方没有完全独立设计,他们知道S女士设计的购物袋,并故意注册了类似的公司名。但即便如此,这种“道德上值得商榷”的行为,在法律上仍未构成侵权。

 

三重原因叠加,导致了S女士根本无法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商标,更无法因商标侵权而主张任何利益。

 

“善意使用”与“知情模仿”的界限在哪?

 

在本案中,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法院认定竞争对手在创立自己公司并设计产品时,是知道S女士的品牌存在的。

 

他们甚至使用了相似甚至相同的公司名称——S女士的公司名字叫The Notting Hill Shopping Bag Co Ltd;而竞争对手的公司名字叫The Notting Hill Shopping Bag Company Limited。

 

法官在判决中写道:“我相信他们的行为是有意为之,包括注册名称与恢复公司相似的公司名。”

 

尽管如此,法院并未因此认定对方构成“恶意抢注”或侵权。

 

这说明,在英国的商标体系中,即使对方模仿了你,但只要在你商标失效、未使用、没有延展的情况下,法律很可能不站在你这边。

 

 

丽莎小结:到底如何保护自己的商标

 

对于像S女士这样的独立设计师或中小企业来说,失去商标等于失去品牌防护伞。而这种失误,往往源于对商标管理的不熟悉和忽视。

 

  1. 商标不是自动续展的,需要及时管理

 

在英国,注册商标每10年需要续展一次。若到期不续展,权利自动消失,并可能归国家所有。即使你“恢复”了原公司,也无济于事。建议设立自动提醒机制,并委托专业律师或机构管理商标资产。

 

  1. 公司注销前必须转移关键资产

 

企业在注销或转让前,必须对名下商标、域名、专利等知识产权进行资产清理和转移,避免陷入“无人继承”的法律尴尬。

 

  1. 注册商标后,还需实际使用

 

即使你持有商标,如果连续五年没有在市场上使用,便可能被他人挑战为“无效”。因此要保留使用记录,如销售单据、广告截图、商品照片等。

 

  1. 法律不会“帮你惩罚道德败坏者”

 

对方是否“模仿”“抢注”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只要你自己没续展、没使用,法律很可能不再保护你,即便对方的行为不那么“光明磊落”。

 

Notting Hill购物袋的故事,让我们看见品牌保护中“时间管理”和“细节把控”的重要性。一个原本拥有知名度和市场基础的品牌,仅因未续展商标、忽视转移流程,就失去了维权资格。

 

知识产权的世界里,不主动,就被动;不及时,就失效。

 

如果你也是正在创业、设计、创作的个人或团队,别让这些“简单又容易忽视”的步骤,成为你辛苦努力的致命漏洞。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是维护您和公司权益的重要一步,如您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丽莎商法部。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如果有一天,您突然发现,与您一起继承父亲遗产的哥哥,实际上并非父亲的亲生儿子,而是母亲与他人所生,您会作何反应?这听起来或许像是一部家庭剧的情节,但它确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英国一位成功的玩具制造商在去世前设立了一项价值不菲的家族信托,指定他的两个儿子为受益人。然而,事后发现,大儿子并非其亲生子,而是妻子早年与一位律师短暂交往的结果。

 

得知这一事实后,小儿子选择诉诸法律,向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认为这位“哥哥”无权从父亲的信托中获得任何利益。

 

 

故事背景

 

斯图尔特·马库斯(Stuart Marcus)是英国知名的玩具商人,20世纪60年代,他在伦敦东区一家小玩具店的楼上开始售卖娃娃屋,并由此逐步打造出Kitfix Hobbies——一个涵盖玩具、棋盘游戏和工艺套件的多元化商业帝国。

 

玩具大亨斯图尔特·马库斯给他的儿子爱德华和乔纳森留下了 1450 万英镑的财富——但只有乔纳森是他的亲生儿子

 

随着品牌的成功,斯图尔特赚了许多钱,他设立了一项价值1450万英镑的家族信托,旨在将公司股份留给他的两个儿子:爱德华(Edward)和乔纳森(Jonathan)。两兄弟多年来都在公司中任职,乔纳森更是相当拼,带领着家具品牌成功拓展德国市场。

 

两兄弟看着和和睦睦,可私下却一直较劲。当乔纳森发现这位哥哥的秘密后,兄弟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爱德华·马库斯(法庭外照片)的诞生源于男孩的母亲与一名律师的一夜情

 

原来,爱德华尽管在名义上是斯图尔特的长子,但其实他确实母亲在外面与别的男生偷情所生下的小孩,与斯图尔特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他的母亲帕特里夏·马库斯(Patricia Marcus)私下告诉他的。

 

2009年,母亲帕特里夏向爱德华坦白,他实际上是她在斯图尔特出差期间,与一位名叫悉尼·格洛索普(Sydney Glossop)的律师短暂婚外情的产物。

 

但这个秘密没有人知道,爱德华也没有对哥哥乔纳森说,并保守了该秘密14年。

 

乔纳森·马库斯(与他和同父异母兄弟的母亲帕特里夏·马库斯合影)试图对一项裁决提出上诉,该裁决将使爱德华有权分享财产

 

纸包不住火,2023年,乔纳森终于得知实情后,立刻将爱德华告上法庭,声称他并无资格从父亲的信托中受益。乔纳森提出DNA证据,试图证明爱德华并非斯图尔特亲生,而只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据说,他们的母亲帕特里夏亲自出庭作证,确认爱德华是她与悉尼所生,进一步坐实了亲子关系的争议。

 

 

法庭判决:血缘并非唯一依据

 

案件于2023年进入高等法院。经过三天审理,法官马修·马什(Matthew Marsh)作出裁定:根据DNA和母亲的证词,可以确认斯图尔特不是爱德华的生父。

 

然而,马什法官同时强调,在信托设立时,“孩子”一词指的并非必须是血缘上的亲生子女。在斯图尔特的眼中,爱德华和乔纳森都被视为他的“孩子”,因此爱德华应继续作为信托受益人。

 

“理性的人会认为,斯图尔特在使用‘孩子’一词时,是出于他对爱德华和乔纳森的共同认可——而非仅限于血缘上的子女。”

 

尽管败诉,乔纳森依然不服,于2024年提出上诉。其代表律师托马斯·布雷斯韦特(Thomas Braithwaite)在高等法院辩称,马什法官的解释错误,“孩子”一词应仅限“亲生子女”。他强调:“整个信托协议建立在一个错误假设之上——即爱德华是斯图尔特的亲生儿子。”

 

他补充说,如果斯图尔特当初知道爱德华并非亲生,可能根本不会让他成为受益人。

 

爱德华的律师马修·米尔斯(Matthew Mills)则反驳称,斯图尔特显然是有意将爱德华纳入信托的,并表示乔纳森的动机是“试图完全剥夺爱德华对家族企业的所有权利”。

 

目前,爱德华已转型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企业律师。去年官司败诉后,他被法官批评“将私人家事诉诸法庭”,并被判承担15万英镑的对方律师费。他承认,在DNA证据公布后,“已非常清楚自己无法再证明是斯图尔特的亲生儿子。”

 

2025年6月,乔纳森的上诉在高等法院进行半天审理,法官安东尼·曼爵士(Sir Anthony Mann)暂未做出最终裁决,判决结果将于日后宣布。

 

 

丽莎评论

 

马库斯家族信托的法律纠纷,不仅涉及家族财富的继承,更暴露出在设立信托时对受益人身份界定不明确可能带来的风险。在这起案件中,“孩子”一词的法律含义成为争议焦点。

 

在英国法律中,“child”(孩子)一词的含义在信托和遗嘱文件中有一定的法律解释传统。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亲生子女(包括婚生与非婚生)

 

合法收养的子女

 

在某些情况下,由立遗嘱人或设信托人长期抚养的继子女,如果文件有特别说明而不具血缘关系,且未被合法收养的子女,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通常不被视为信托或遗嘱中的“child”。

 

在马库斯案中,斯图尔特·马库斯在设立信托时,认为爱德华是他的亲生儿子,并希望他作为受益人之一。从主观意愿来看,他确实意在保护爱德华的权益。然而,信托文件中未明确列出“孩子”具体指谁,也未对该词做特别定义,最终导致了乔纳森提出法律挑战,并围绕“child”一词展开法律争论。

 

那么,信托设立中如何避免类似争议?

 

使用明确的人名与关系定义:

 

最直接的做法是写出每位受益人的全名和出生日期,并在文件中附加描述,例如:“我之子爱德华·马库斯(Edward Marcus),出生于19XX年”。如果该子女非亲生,也可写明“我视如己出的继子”或“长期由我抚养之子”。

 

明示法律身份或解释:

 

如果某位受益人与立信人无血缘关系,应明确说明受益人身份及其纳入的原因。例如:“尽管非本人生子,Edward为我长期抚养之子,视同己出,故作为信托受益人”。

 

引入“解释条款”(Interpretation Clause):

 

在信托文件中添加一段关于术语解释的条款,如:“本文件中‘我的孩子’包括……不包括……”,以便在日后出现争议时有明确参照。

 

表达个人意愿(Letter of Wishes):

 

虽然不是法律文件,立信人可以写一份“意愿信”(Letter of Wishes),表明设立信托的背景与动机,说明为何包括某人或排除某人,这对法院理解其意图具有参考价值。

 

在起草阶段由专业律师审查:

 

信托和遗嘱是法律后果极强的文书,尤其是涉及家庭成员身份较复杂的情况,更应由专业信托律师起草或校对,以防词义含混导致将来引发诉讼。

 

马库斯案提醒我们,在设立信托时,不仅要有清晰的财富传承计划,更应避免模糊术语带来的法律风险。家庭结构越复杂,越需要在法律文件中把话说清楚、写具体。否则,一旦原始立信人去世,法院就必须从文件字面、行为背景、甚至DNA证据来“还原意图”——这不仅费时费力,也极易伤害家庭关系。如果您有关于立遗嘱的问题,可进一步联系丽莎律师行家庭法律师。

 

 

如果您对文章有任何疑问,请进一步联系丽莎律师行。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一名伦敦男子因在伊丽莎白线长达八个月的时间内逃票近250次,累计逃票金额高达1,650英镑,近日终于在斯特拉特福德站被交通稽查员当场拦下。

 

这一瞬间被摄制组拍下,并将在第5频道纪录片《逃票者:与法律的斗争》中播出。

 

 

八个月245次逃票?

 

据说,这名男子经常往返于哈罗德伍德(Harold Wood)或罗姆福德(Romford)和斯特拉特福德(Stratford)之间。

 

他采用的一种常见手段是只购买伦敦交通第2区至第3区的车票,而实际上却完成了从第6区到第2区的完整旅程。需要提醒的是,斯特拉特福德站位于第2区,而哈罗德伍德和罗姆福德站则位于第6区。

 

逃票乘客(左)在伦敦东区的哈罗德伍德接受调查人员的质询

 

这种操作带来了不小的价格差异:第2至第3区的周票价格为33.50英镑,月票为128.70英镑;而第2至第6区的周票则需55.90英镑,月票高达214.70英镑。换算年费用,差距更是显著:相差约1,340英镑。

 

单程票方面,高峰期从第2区到第3区仅需2.10英镑,而第2区到第6区则要3.20英镑。

 

调查人员要求该男子(中)出示他的牡蛎卡,但他最初拒绝这样做

 

这名乘客的“省钱”方式持续了数月,直到伦敦交通局(TfL)借助“ITAP”(不规则出行分析平台)识别出了他的行为轨迹。

 

该平台通过分析Oyster Card及其他支付方式的出行模式,用于检测逃票及收入流失。

 

 

调查人员凌晨突袭

 

调查人员掌握了35页证据,确定他在245次出行中均未支付全额票价,逃票金额累计达到1,651英镑。

 

终于,在一个清晨,TfL的税收保护官员决定实施抓捕。他们在凌晨5点30分潜伏于哈罗德伍德站,准备与嫌疑人对峙。

 

那天早上,这名乘客再次故技重施,试图在未触碰读卡器的情况下开始行程。就在他穿过检票口并走向站台时,一名调查员迎面拦下他:

 

“嗨,伙计,我需要检查一下你的Oyster Card。”

 

该男子否认持有Oyster Card,声称自己使用的是银行卡。

 

这次诱捕行动发生在伦敦东部的哈罗德伍德车站,该男子经常使用这个车站

 

然而,调查员显然早已掌握了信息,立即反问:“不,我会起诉你,我经常看到你穿着这件外套出现。你用的是什么Oyster Card?”

 

对方仍坚持用银行卡支付,但调查员继续追问:“你今天去哪?”“斯特拉特福。”男子回答。

 

“我知道你去斯特拉特福,用的就是这张Oyster Card。”调查员指出,“请出示你的身份证。”

 

面对接连质询,该男子提供了姓名和地址,却仍否认持有Oyster Card,并辩称卡已丢失。

 

然而调查员表示:“我知道你在哪里买的票,我对牡蛎卡系统了如指掌。现在我会给你展示你所有的行程记录。”

 

另一名调查人员也加入对话:“听着,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如果你再不配合,我们可以叫警察。既然我们知道你有牡蛎卡,现在继续隐瞒就是妨碍公务,明白吗?”

 

在被带到一个私人房间进行进一步问询后,该男子终于交出了牡蛎卡。调查员随后告知他,他可能因逃票行为被起诉。

 

虽然该男子当天被允许继续旅程,但TfL表示他们将继续通过牡蛎卡跟踪其动向,案件也已移交给检察团队处理。

 

一名乘客在伦敦西南部金斯顿车站未下车就强行通过闸机,随后袭击了试图逮捕他的英国交通警察

 

这起事件被摄入《逃票者:与法律的斗争》最新一集中,节目将于下周一晚9点在第5频道播出。同时,MailOnline也对此事件进行了跟进报道。

 

此前,影子司法大臣罗伯特·詹里克(Robert Jenrick)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揭示斯特拉特福德站日益严重的逃票现象,并当场与试图冲卡的乘客对峙。

 

一名税务保护官员在滑铁卢与一名无法出示铁路卡的男子对峙

 

此外,6月4日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逃票行为正在“正常化”。火车员工称他们正面临越来越多“咄咄逼人”的逃票者,有时甚至难以执法。公路和铁路办公室(ORR)指出,一些乘客已将逃票视为“无受害者的犯罪”,并采用各种手段持续逃票。

 

与此同时,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出现了大量教程,公开教授如何“冲过”检票口,非法搭乘地铁,这无疑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丽莎评论

 

在英国,铁路逃票是一种刑事违法行为,具体处罚依据逃票行为的严重程度以及所适用的法律条款而定,接下来我们给大家大概科普以下相关法律依据和可能的惩罚方式。

 

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多数铁路由《2005年铁路附例》(The Railway Byelaws 2005)监管。根据附例第18条,任何人如未经有效许可登车(即无票乘车),即构成违法。

 

根据2006《欺诈法》(Fraud Act 2006)相关规定,如果逃票行为被认定为有预谋并涉及欺诈意图(intent to avoid paying),则可根据该法案第2条“以虚假表示方式取得经济利益”起诉。

 

如果涉及该行为,可能面临的惩罚

 

第一,初犯或情节轻微者,可能会收到罚款通知(Penalty Fare Notice)。金额通常为:

 

100英镑(如在期限内支付,通常减为50英镑)。

 

加上所欠的票价。

 

注意:Penalty Fare 只适用于部分线路和运营商,前提是站台有张贴清晰的“Penalty Fare”告示。

 

第二,逃票者可能会被运营商告上法院,最终被起诉(Prosecution),如果逃票者:

 

有重复逃票行为;

 

或使用欺骗手段(如使用他人牡蛎卡、伪造车票);

 

或金额巨大(如上文中的£1,650逃票)

 

则可被运营商(如TfL或National Rail)告上治安法院(Magistrates’ Court),可能面临:

 

刑事定罪(留案底)

 

无上限罚款(不包括欠票价)

 

法院费用及受害人附加费

 

甚至监禁(通常比较少见,一般用于系统性欺诈)

 

第三,其他一些潜在影响。

 

被定罪者的记录将出现在国家犯罪记录(DBS)中,可能影响未来求职,尤其是与金融、教育、儿童或弱势群体相关的职业。此外,逃票记录会被运输机构保存,可能导致未来信用受限,甚至限制购票方式(如禁止使用Oyster Card)。

 

本篇的案例中,该男子被查出持续使用虚假分区票价逃票245次,累计金额1,651英镑,这种情节属于系统性欺诈,很可能被依《欺诈法》起诉,并移交法院处理。

 

该伦敦这起逃票案件也反映出城市交通系统在打击逃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数据系统的引入,越来越多隐藏着的逃票者正在被揪出,面对法律的追责。丽莎劝大家一定不要为了“贪图”小便宜而铤而走险。

 

 

如果您对类似问题有任何疑问,请进一步联系丽莎律师行诉讼部,我们的律师可以根据评估情况,协助您解决相关问题。

 

如果您对文章有任何疑问,请进一步联系丽莎律师行。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各位莎粉周五好,欢迎点击《丽莎商法快讯》,本周需要重点关注的英国商业、商法信息有:

  • 英通胀走高!是否已经进入“滞涨”?
  • 就业市场低迷,英国央行或降息应对
  • 英国房价继续上涨,较去年同期上涨3.9%
  • 新法规!非金融类不当行为也要受FCA监管
  • 破产服务局发布5年战略:加大打击经济犯罪力度
  • 英政府推出电动车福利,最高可省£3,750

 

 

→英通胀走高!是否已经进入“滞涨”?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2025年6月英国通胀水平继续走高——为3.6%,这是自2024年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并且,英国的通货膨胀率是所有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最高的,比美国或欧元区高出约一个百分点。

 

官方数据显示,导致通胀走高的主要原因是食品、酒精饮料、服装、航空和铁路票价上涨,并且能源价格降幅小于去年同期。

 

而6月的通胀的走高其实是出乎经济学家的意料,此前预测英国6月的通胀会继续维持在3.4%。这意味着,英国的通胀水平距离央行设定的2%目标越来越远。

 

上周,丽莎就和大家分享了英国5月的经济连续第二个月萎缩,现在又同时伴随着通胀走高。这对英国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信号,尽管目前还没有到“滞涨”(经济增长停滞、通胀走高)的情况。

 

这对于英格兰央行来说,是否决定降息成为了关键问题——若选择降息,则有可能继续推高通胀;若继续维持利率水平,有可能让经济停滞不前。

 

根据英格兰央行的安排,预计下一次的货币政策会议将会在8月7日召开,而市场目前仍认为英格兰央行会在8月选择降息。

 

→就业市场低迷,英国央行或降息应对

 

除了通胀数据,英国当下也面临着失业率上升的问题。

 

从今年4月开始,英国雇主就需要缴纳更高的雇主国民保险NI,这让雇主的用人成本增高,导致就业市场低迷,甚至部分行业已经出现裁员潮。

 

比如,酒店行业已经减少了6.9万个工作岗位,伦敦的永久岗位员工人数迎来22月以来的最大下滑。

 

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经济低迷、通胀走高、失业危机每一个信号都是危险的。

 

英国财相雷切尔·里夫斯(Rachel Reeves)表示:政府将通过提高最低工资、限制公交车票价和为学龄儿童提供免费早餐来支持工薪阶层家庭的生活水平。

 

英格兰央行行长安德鲁·贝利(Andrew Bailey)表示,由于劳动力市场疲软给工资增长带来下行压力,且英国经济增长前景依然低迷,英国的基础利率可能仍将保持逐步下降的趋势。

 

当然,英国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错配和其他供应限制将导致工资增长过快,会导致通胀无法很快回到目标水平。

 

根据英国央行5月份预测,总体通胀率将在2027年第一季度恢复到2%的目标水平。

 

 

→英国房价继续上涨,较去年同期上涨3.9%

 

虽然英国经济当前低迷,但没有影响到英国的住房市场。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本周发布的数据:英国5月份平均房价较去年同期上涨3.9%。而截至4月份的一年中,英国平均房价上涨了3.6%。

 

这说明英国的平均房价仍在继续走高。不过,由于4月初针对首次购房者印花税政策的调整,英国的房价并没有了3月那样的迅猛增长。

 

英国的房价涨幅在3月份达到7.0%的两年高点,目前处在增长放缓的阶段。

 

另一方面,在截至6月的一年中,英国的租金年增长率从5月份的7.0%放缓至6.7%。

 

→新法规!非金融类不当行为也要受FCA监管

 

近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发布了一项重要的新规草案,计划从2026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FCA将会对金融行业中“非金融类不当行为”,如职场霸凌、骚扰和暴力等问题进行监管。

 

也就是说,类似行为在非银行金融机构中也属于违反监管规定的行为,和银行适用的规则保持一致。

 

FCA表示,虽然这些行为本来就可能被视为违反操守要求,但这次的修订会让标准更加清晰,同时不会追溯既往,也不涉及个人私生活中的行为。不过,如果私生活中的行为反映出个人可能违反监管要求,也可能影响其是否“适合胜任”相关岗位。

 

FCA还提供了详细指南,帮助企业判断哪些行为属于“严重不当”,例如是否重复发生、是否涉及上下级关系、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等。如果这些行为让人感觉环境令人屈辱、敌意或压迫,就可能触犯新规。

 

目前,FCA正在就这项新规配套的指南草案进行公众咨询,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10日。企业应尽早评估影响并反馈意见,为未来做好准备。

 

 

→破产服务局发布5年战略:加大打击经济犯罪力度

 

英国破产服务局(Insolvency Service)近日公布了2026年至2031年的调查与执法战略:明确将大幅扩展其在打击经济犯罪方面的职责。

 

新战略包括三个核心目标:

 

强化对英国破产制度的执行;

 

落实《2023年经济犯罪和企业透明度法案》相关规定;

 

重点打击通过公司进行的经济犯罪行为。

 

为了提升效率,破产服务局将引入人工智能和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并加强对加密资产的调查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洗钱和金融违法行为。

 

数据显示,2024至2025年度,该机构已取得77项刑事定罪、超过1,000起董事禁任案例,并为受害方追回了400万英镑赔偿金。

 

此外,战略还提出继续追查新冠期间“反弹贷款”滥用行为,并与国家犯罪局、税务与海关总署及公司注册局等机构加强合作。随着《2023年经济犯罪与企业透明法》的实施,公司法新增超过100项罪名,也为执法部门提供了更多资源与支持。

 

丽莎认为,英国破查服务局日后将会继续追查相关违法行为:比如董事滥用职权导致公司破产、公司任用非法劳工最后无力支付高额罚款而被迫进入破产等等。如您对此方面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咨询丽莎商法部。

 

→英政府推出电动车福利,最高可省£3,750

 

为鼓励民众从传统能源汽车转向电动车,英国政府宣布将为部分新款电动车提供最高£3,750的购车折扣。此次补贴适用于售价不超过£37,000的新能源汽车,环保性能越高的车型,折扣也越大。

 

从本周起,车企可申请补贴资格。一旦车型获批,车商将直接在展示厅标注享受补贴后的价格,消费者无须额外申请。英国政府计划在未来3年内将投入6.5亿英镑来提供补贴,并将在未来公布符合资格的车型名单。

 

这项补贴是政府推动2030年起全面禁售全新汽油和柴油车政策的一部分。尽管目前电动车购置成本仍高于汽油车,但政府希望通过补贴降低门槛,刺激需求。

 

不过,光有电动车补贴是不够的,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充电桩的普及。目前英国仅有约82,000个公共充电点,远低于2030年30万个的目标,相关的基础建设也是消费者是否能够接受电动车的问题之一。

 

 

好的,本周的《丽莎商法快讯》就先说到这里。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英国公司法、英国跨境电商方面的问题,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可以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欢迎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在英国,上流人士的终极住所并不是市中心的高楼大厦,他们更偏爱在远离城市的绿荫深处购置房产。

 

在伦敦东南部,就有一座宁静而优雅的庄园——Crowbourne Farm。这座10英亩的庄园不仅拥有被列为英国二级保护建筑的农舍,还包括酒窖、客房、马厩、两个湖泊与网球场,可谓是梦一样的田园生活。

 

2022年初,这片土地迎来了新主人——杰里米·考德雷(Jeremy Cowdrey),他是已故英格兰传奇板球运动员柯林·考德雷勋爵(Lord Colin Cowdrey)的次子。

 

然而,考德雷先生在乡村的新生活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宁静安逸。相反,一场与邻居的纠纷让这位前股票经纪人兼电影制片人陷入了漫长的噩梦。

 

经过三年的法律缠斗,考德雷先生终于获得胜诉,邻居被判赔偿他共计159,000英镑的损失与精神伤害。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其原本设想的乡村生活变成了一场法律纠纷。

 

 

一个小小地块引发的大麻烦

 

故事的起点,是一块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土地。

 

住在杰里米·考德雷旁边的邻居是凡妮莎·吉布森(Vanessa Gibson),她在此地已经生活多年。就在杰里米·考德雷入住不久后,她悄然买下了一条细长的地块——而这块地恰好横穿杰里米网球场的一角。

 

虽然这块地的产权归她所有,但实际使用上却与杰里米的庄园构成了交叉。杰里米后来得知此事,虽感意外,但也愿意和平处理。

 

两人最终达成协议:杰里米先生放弃该地段的使用权,愿意加装篱笆隔离,以示尊重。这场“界线之争”看似告一段落,邻里关系似乎还算平和——吉布森女士甚至曾帮忙喂鸭子,俨然一副友善模样。

 

然而,风平浪静之下,暗流已开始涌动。

 

好房难卖,元凶竟是“邻居邮件轰炸”

 

几个月后,杰里米先生觉得庄园虽美,但打理这么大的土地确实非常耗心思,不适合长期居住,于是决定将其挂牌出售。

 

当然,凭借庄园的地段和配置,很快就吸引了买家,并谈妥了385万英镑(约合3700万人民币)的交易价。

 

但就在交易接近尾声时,突如其来的“电子邮件炸弹”摧毁了一切。吉布森女士向买家、杰里米的律师和中介频频发送邮件,内容包括:

 

声称网球场的地界问题“仍在争议中”,尽管事实已解决;

 

质疑杰里米先生是否有权使用穿过她土地的水、电、污水与电话线路;

 

暗示该区域存在洪水风险,并将责任指向庄园前任主人在地形上的改造;

 

质疑土地契约是否已被违反。

 

这些邮件像炸弹一样轮番而至,不仅扰乱了交易,也令买家产生严重顾虑,最终决定撤回购买意向。

 

这场交易泡汤,杰里米先生深受打击。他原本以为邻居的行为只是“强势”或“过于谨慎”,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是一场有预谋、有目的的“骚扰与敲诈”。

 

 

官司打了3年,杰里米终获赔15.9万镑

 

于是,杰里米先生愤而提起诉讼,控告吉布森女士“恶意虚假陈述”与“持续骚扰”。

 

在庭审中,杰里米先生将这段经历比作“水刑”——每一封邮件、每一个暗示,虽不致命,却像滴水一样,一点点侵蚀心智。

 

他告诉法官:“这是一个漫长而可怕的过程,如今已是第三个年头。我感受到的,不只是财产的损失,更是精神上的摧残。”

 

面对这些指控,吉布森女士选择自行辩护,坚称自己只是“合理表达担忧”,指控杰里米先生“举止不够绅士”。

 

然而,她的辩解没有打动法官。法官简·埃文斯-戈登(Jane Evans-Gordon)在判词中指出:“吉布森女士的行为,已超越了为自己权利辩护的范畴,构成了类似敲诈的恶意行为。”

 

法庭表示:

 

所有关于网球场的争议已经解决;

 

吉布森女士邮件所述内容大部分失实;

 

吉布森女士的真实动机是为了阻碍房产交易,逼迫杰里米先生支付“她开出的价格”。

 

法院最终裁定:

 

吉布森女士须赔偿房产贬值部分15万英镑;

 

再加上利息和精神损害赔偿9,000英镑;

 

总计赔偿金额为159,000英镑。

 

 

我的邻居竟能影响我卖房?

 

这个看似“邻里琐事”的案件,其实反映出在房地产交易、邻里关系和土地使用权方面可能产生的复杂法律纠纷。在这里,丽莎想要提醒广大购房者:

 

1.交易前彻底尽调:不仅查房,还要查“邻”

 

在购买房产前,除了核查房屋本身的产权、规划与使用情况,还应特别关注与邻近土地的边界、通行权、电力水务线路等“地役权”是否明确;

 

若有邻近土地属于第三方、或曾有历史纠纷,应请律师协助调查是否存在潜在法律风险。

 

  1. 邻里纠纷应尽早书面和解并备案

 

像本案中关于网球场的边界争议,虽然口头解决,但吉布森女士仍借题发挥,影响房产日后的销售;

 

正确做法应是签署正式的协议,明确放弃权利并就未来不再主张达成共识,并由双方律师备案。

 

3.保留沟通证据,设定底线与红线

 

所有与邻居的沟通应尽可能以邮件或书面形式进行,以便在未来必要时提供法律证据;

 

若发现对方有意“越界”,应第一时间通过书面方式表达立场,避免含糊不清。

 

4.重大交易中,优先选择经验丰富的律师团队

 

在房产买卖、权属纠纷及潜在邻里问题中,一个具有房地产经验的律师团队不仅能提供技术支持,也能在情势紧张时代表业主进行专业谈判和应对;

 

他们也能帮助识别可能导致交易失败的“软风险”并提前规避。

 

那么,如果您真的不幸遇到了“坏邻居”,又该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呢?

 

  1. 遭遇骚扰与恶意行为,应收集证据及时采取法律行动

 

本案中吉布森女士的行为属于典型的“骚扰与虚假陈述”,受害人应保留邮件、信息等证据;

 

在损失扩大前,可以考虑通过律师发函或申请禁令限制对方行为。

 

  1. 精神损害同样可以主张赔偿

 

法院判定的9,000英镑精神损失赔偿说明,在持续性骚扰下,心理伤害和相关损害赔偿可以获得法院的认可;

 

此类索赔虽数额不高,但能表达对侵权行为的谴责,也可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

 

  1. 自己维权的边界,也要依法为之

 

吉布森女士虽为产权人,但试图借此影响交易,已构成对他人财产权的侵害;

 

任何试图借合法权利达成非法目的的行为,都可能构成“恶意滥用权利”甚至“敲诈”。

 

虽然本案最终以杰里米先生的胜诉告一段落,但他在这过往的3年时间里的确是“备受折磨”。

 

即便他不存在普通房产那种,共享墙壁“Party wall”,字面意义上的“隔壁邻居”,身处在风景如画的庄园,也可能因邻居的不当行为而变成“陷阱”。

 

对于每一位房产拥有者而言,理性沟通、合法维权、适时诉讼,才是在纷争中保全利益的关键。如您在房屋、土地方面遇到任何纠纷,欢迎随时联系丽莎诉讼部。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到这边,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我又没违法,为什么我的银行账户突然被冻结了?”

“经常收到银行审查通知,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

 

最近我们接到不少客户咨询,很多人明明没有任何异常操作,却频繁被银行风控系统“关注”,甚至被冻结账户,完全搞不清原因。

 

到底什么情况会被银行盯上?是不是转账太频繁就会被标记?是不是存现金太多就会被怀疑洗钱?

 

还有一种情况更令人难以接受:你完全无辜,却因为“别人的账户”被拖下水?

 

本期影片,我们将带你拆解银行账户风控背后的核心逻辑,看似离奇,其实很多人都中招却毫不自知。

 

点击下方视频,提前了解风险,避免无辜受牵连!

 

《无辜也中招?银行盯上你账户的3个真相,第3个太离谱了!》

 

莎粉们喜欢我们的影片吗?之后,丽莎还会继续以简单平易的方式,和大家科普更多英国法律信息。

 

想要学习更多,记得关注我们!

 

丽莎还要提醒,所有我们制作的视频,都会同步发布在丽莎的官方YouTube平台。如果想要观看更多丽莎视频,可以关注我们(丽莎律师行)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mpxpJNXwSfgy7_z6ljKmg

 

我们也有英文版YouTube(Lisa’s Law Solicitor):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3MHpkVaHm6EsGunDg1xUpQ

 

如果对于视频内容,英国法律的更多方面,还有任何疑问,都可以直接咨询丽莎律师行。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莎粉们周三好!丽莎为大家整理了近期值得关注的英国移民快讯,本篇将涵盖的重点移民讯息有以下:

  • HC 997新政即将落实,7.22成关键日期
  • 英国到底有多少工签移民,内政部也不知道?
  • 新型网络钓鱼骗局:专攻工签牌照雇主!
  • 英国全面打击非法打工,一年超万次查访

 

 

→HC 997新政即将落实,7.22成关键日期

 

本周,英国内政部已经给广大拥有工签牌照的雇主发送了邮件——宣布将于2025年7月22日起实施《移民规则变更声明HC 997》,内容涵盖技术工人签证的多个关键调整:

 

1.标准技能等级上调至RQF 6

 

自2025年7月22日起,所有技术职位必须达到RQF 6级,或列入“移民薪资清单”(ISL)或“临时短缺清单”(TSL)。否则:

 

仍在处理中的DCoS请求将被拒绝;

 

必须在7月22日前完成分配,否则失效;

 

符合过渡性安排的申请,可在7月22日后重新提交;

 

担保雇主需在DCoS备注中明确说明适用的过渡情况;

 

所有7月22日后签发的未定义CoS(UCoS),如不符合新标准,亦须注明过渡依据。

 

2.医疗工签(SOC 6135/6136)限制升级

 

自2025年7月22日起,所有医疗护工类DCoS请求(无论新旧)一律被拒绝;

 

已批准的医疗护工类DCoS,必须在该日前完成分配;

 

该日期后签发的医疗护工类DCoS所对应的签证申请将被拒签;

 

新签发的UCoS必须详细说明申请人符合担保指南资格。

 

3.薪资门槛调整

 

所有自2025年7月22日起分配的CoS,必须体现新的薪资标准;

 

已批准但未分配的DCoS,可在分配时通过Sponsor Note方式更新薪资信息。

 

4.临时短缺清单(TSL)正式启用

 

TSL将于7月22日正式生效,但不享有薪资减免或签证费用优惠;

 

CoS申请表字段将调整为:“请确认该职位是否在当前移民薪资清单或临时短缺清单上”。

 

5.SMS系统暂停时间

 

工签牌照系统(SMS)将于2025年7月21日18:00至7月22日09:00暂时关闭。

 

总体来说,这一通知明确了《移民规则变更声明HC 997》所呈现的各项内容的细节。在这里,丽莎想要提醒广大雇主,尤其是餐饮业打算招聘厨师、餐厅经理的雇主,一定要在2025年7月21日18:00前获得相应的CoS,确保在新规适用前合规操作、避免担保无效或未来签证拒签风险。如您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丽莎移民部。

 

 

→英国到底有多少工签移民,内政部也不知道?

 

自2020年以来,已有超过一百万人通过技术工签来到英国工作,特别是在新冠大流行后持有医护工签的外国劳工大量涌入英国。然而,看似严谨的英国签证制度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监管缺口和对劳工权益的忽视。

 

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政府根本不知道这些拿到签证的人后来去了哪里。签证到期后,是离开了英国,还是继续非法滞留?内政部并没有有效的数据来回答这个基本问题。现有系统主要依赖航空旅客记录判断个人是否离境,而这些数据自2020年以来就没有被系统性分析过。

 

此外,目前英国移民系统在帮助外籍工人合法转换工作岗位方面也缺乏透明流程。一旦原雇主失去担保资格或发生变更,很多工人便陷入“身份不清”的灰色地带,面临被遣返或非法滞留的风险。

 

也就是说,英国的移民管理还停留在“靠猜”的阶段。这也是为什么,当技术工签持有人在失业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收到内政部的信。

 

除了监管失效,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劳工被剥削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外国工人,尤其是在照护行业的员工,面临“债务束缚、超时工作以及剥削性条件”。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支付高昂的中介费用而负债,在英国工作后不仅无法改善生活,反而陷入更深的困境。

 

英国内政部表示:正在通过加强技术手段(如指纹识别)和提高签证门槛来进行改革,但外界普遍认为,这些调整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收集足够多的数据,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新型网络钓鱼骗局:专攻工签牌照雇主!

 

近日,英国内政部通过SMS系统公告:近期出现多起冒充内政部的钓鱼邮件事件,可能危及工签牌照持有人的SMS账户安全。

 

据通报,内政部已掌握多起以其名义发送的伪造电子邮件,攻击目标主要是担保机构在官网上公布的一般邮箱地址,而非特定个人。

 

这类钓鱼邮件通常声称“SMS账户已被标记警告”,并敦促收件人点击邮件中的链接以避免合规处罚或账号暂停。点击后页面会要求用户输入SMS用户名和密码,一旦填写,诈骗者便可能获取对SMS账户的完全访问权限。

 

对此,内政部特别重申以下几点安全准则,以帮助担保机构识别真伪并加强防护:

 

1.官方通信来源:所有来自内政部的合法邮件只会使用以下结尾域名:@homeoffice.gov.uk; @fco.gov.uk; @fdco.gov.uk,或通过账户管理平台(AMP)或SMS系统内部的通知板发送。

 

2.通信对象:合法邮件仅发送至关键人员的个人邮箱,而非公司网站上公布的一般邮箱。

 

3.不会要求密码:内政部从不会要求担保人验证或提供SMS用户名和密码,也不会通过任何邮件附带登录链接或密码。

 

4.安全操作建议:

 

不要点击可疑邮件中的任何链接;

 

不要与他人分享SMS登录信息;

 

定期更换SMS密码,建议使用长而强的密码;

 

如管理多个账户,请使用不同密码;

 

离职或岗位变动的Level 1或Level 2用户应及时停用其账户;

 

确保联系信息始终更新;

 

保证至少有一名活跃的Level 1用户;

 

始终通过GOV.UK官网“UK visa sponsorship management system”页面登录SMS账户。

 

5.账户被疑似入侵时应对措施:若怀疑账户已被入侵,应立即更改密码,并要求所有Level 1和Level 2用户一同更改。

 

6.寻求协助:

 

工作路线担保人请联系:businesshelpdesk@homeoffice.gov.uk

 

学生路线担保人请联系:studyengagementteam@homeoffice.gov.uk

 

持有工签牌照的雇主在日常管理中,必须加强对通信渠道的辨识能力,完善内部信息安全制度,及时处理账户权限变更,并保持对系统访问行为的警惕,以防范身份盗用与数据泄露风险。切勿因一时大意,造成机构信誉和合规风险的双重损失。

 

 

→英国全面打击非法打工,一年超万次查访

 

近期,英国内政部启动全国性执法行动,重点打击在零工经济领域非法工作的移民,特别是外卖骑手和建筑工人。

 

执法人员将集中检查“热点区域”,如送餐平台及现金支付的建筑工地。一旦发现非法用工,雇主最高可被罚款每人6万英镑,甚至面临监禁或被取消董事资格。

 

政府同时强化法律规定,要求外送企业,比如包括Uber Eats、Deliveroo等平台必须核查所有工作人员的合法工作身份。这些外卖平台也已承诺加强人脸识别频率,以遏制账号共享。

 

与此同时,被发现非法工作的人,若正在接受政府住宿或补助,也将失去这些福利。

 

截止至7月初,刚好是工党政府上台1年的时间,在这一年中英国政府共计10,031次非法工作查访,拘捕7,130人,较前一年(2023年7月5日至2024年6月28日)分别上升48%(非法工作查访)和51%(拘捕人数)。这是12个月内首次出现超过10,000次非法工作查访。

 

可见,工党政府对非法工作行为打击的决心。丽莎在这里提醒广大雇主: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工作权检查,以免遭遇高额罚款。

 

 

好了,本期的《丽莎移民快讯》就到这里。如果您对于文章内容,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欢迎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7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author avatar
Shannon Chan

丽莎律师行定期发布实用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法律资讯!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欢迎直接联络我们,提出任何法律咨询。

订阅我们的电子报

Subscribe Newsletter Blog Sidebar Chinese

这个字段是用于验证目的,应该保持不变。
Untitled(Required)

欢迎咨询我们,并了解我们如何提供帮助。